作爲晚清重臣,李鴻章是淮軍和北洋水師的創始人和統帥、洋務運動領袖之一,更是建立了中國第一支西式海軍——北洋水師。

這期間,他官至東宮三師、文華殿大學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隸總督,爵位一等肅毅伯。可以說,他的一生參與了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包括鎮壓太平天國運動、鎮壓捻軍起義、洋務運動、甲午戰爭等,代表清政府簽訂了《越南條約》《馬關條約》《中法簡明條約》《辛丑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

所以,大家說起晚清時期的政壇,總繞不過李鴻章其人。畢竟,唯有這位大臣,代表腐朽的清廷行走在外交的前沿,爲大清國背黑鍋。屈辱性的條約簽得多了,後人對李大人的印象難免會變得“臉譜化”,覺得他就是條受朝廷擺佈的走狗,苟圖衣食的賣國賊罷了。

筆者覺得,對歷史人物的解讀,應該站在一個較爲客觀的角度。倘若,世人單純地將李鴻章視作的賣國賊,顯然是滑天下之大稽的。我國文化源遠流長,怎能將一個人物片面地蓋棺論定呢?今天,筆者且帶大家重溫那段歷史,爲大家還原一個真實的李鴻章。

回溯呂賢基被敵軍重重包圍,即將戰死沙場時,李鴻章騎着下人送給他的坐騎一騎絕塵,逃出生天。從這以後,李鴻章經歷了父親的死亡、陳玉成的窮追不捨,連李氏的老宅都被敵人付之一炬了。當時的李鴻章,剛剛過了不惑之年,他人生中的第二次拼搏,就這樣以失敗告終了。

一個四十歲的老男人,在經歷了兩次挫折之後,能否再重新奮起呢?

李鴻章意識到,自己之所以遭受這樣的打擊,完全是因爲無法做到準確的自我定位。於是,李鴻章開始寄希望於老師曾國藩,希望老師能爲他提供展翅翱翔的機會。

說起來,早年曾國藩與李鴻章的家境差不多,相比之下,曾國藩的家境要更困難一些。在曾國藩的回憶錄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在考取功名躋身仕途之後,仍未能從經濟窘迫的處境中解脫出來。因爲家人,每年曾國藩都要支出一大筆錢,甚至,還欠下不少外債。

在回鄉組建軍隊之前,曾國藩面臨着這樣的現實問題:怎樣才能賺到更多的銀兩?從後來發生的事來看,曾國藩頗有底限,他既沒有結黨營私,亦沒有違法亂紀。在此期間,他賺的每一筆錢都是乾淨的。爲了賺錢,曾國藩做了大多數官員都不會做的事。他自掏腰包承包湖廣會館,然後,在館內承辦婚禮,給別人的婚禮擔任司儀。一個朝廷大員,能夠自降身段已難能可貴,能發現這份“商機”更是難得。

在破產的邊緣,曾國藩找到了一條生路,成功擺脫了困境。讓他哭笑不得的是,沒過多久朝廷的委任狀便送到了他的手裏,禮部侍郎。隨着曾國藩這個“寶藏男人”被朝廷發掘出來,他兼任的官職也越來越多,兼工部侍郎、兼兵部侍郎、兼禮部侍郎。這相當於什麼呢?一個人被賦予了國家的教育、建設、國防、人事四項大權,這種情況除蜀漢諸葛亮之外,唯曾國藩一人。

深受朝廷重用,爲何曾大人還“哭笑不得”呢?

原因是:朝廷配發的工資太寒磣,雖曾國藩兼任了四個侍郎,工資卻沒見漲。曾國藩向咸豐遞交了一份奏章,希望皇帝老子放自己一馬,給他個肥差緩解經濟壓力。然而,縱咸豐一朝僅有曾國藩這麼一個能幹的大臣,咸豐怎會放過?被逼到絕境上的曾國藩,乾脆上疏斥責皇帝不懂朝政。

然而,令他沒有想到的是,他的破罐子破摔,反而換來了咸豐皇帝更殘酷的報復。咸豐看完了摺子,冷笑着說:“那曾大人就再兼任個刑部侍郎吧。”這下子,六部之中除戶部之外,各機構領導被曾國藩兼任個便。每天曾大人不是在上班,就是在上班的路上。

曾國藩熬了幾年,皇帝老子終於大發慈悲,決定讓曾國藩放個假——委任曾國藩去江西監考。在當時,監考能從考生身上刮不少油水,這一點上至皇帝下至百姓皆心知肚明。遺憾的是,可能曾大人此生與貪贓枉法沒有半點緣分,他剛剛調任江西,洪秀全的“天兵”就揭竿而起。

就這樣,咸豐皇帝趕忙撤回委任狀,讓曾大人奔赴前線,先把太平天國平定了再說。常年擔任要職的曾國藩,自然清楚目前的清軍根本不是太平軍的對手。想要解決叛亂,就必須更改軍事體制,重組大清軍界的領導班子。爲此,曾國藩將自己的想法告知了其他四十三名討賊大臣,帶頭付諸行動。

在此期間,李鴻章亦收到了曾國藩的書信。

曾大人正值用人之際,窘迫的李鴻章走投無路,投入曾國藩門下,成爲一名幕府新丁。李鴻章沒想到,正是這段日子,讓他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價值。李鴻章初來幕府時,曾爲曾國藩草擬了幾篇奏章。對於李鴻章而言,寫公文簡直再簡單不過。

經他寫出來的文章,曾國藩十分滿意,經常隻字未改便呈交給朝廷。皇帝讀完了奏章,亦覺得文章爐火純青掐中要害,寫文的手法十分老道,還嘉獎了曾國藩一番。曾國藩十分賞識自己的學生,立即請奏朝廷,希望能給李鴻章個一官半職,讓他有權參與到機要事務的討論中。

這件事讓李鴻章明白了,自己絕不是“燕雀”,而是“鴻鵠”。自己的文章,只有像老師這樣的無雙國士,或廟堂之上的九五之尊能讀懂,尋常人哪裏懂得自己的才華?

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李鴻章又發現自己具備常人沒有的宏觀思維。曾國藩經常帶着李鴻章會見各大要人,某次他與李鴻章前往宿松會見胡林翼時,曾、胡二人因爲戰略問題而爆發爭論。李鴻章在一旁聽得認真,覺得兩人所言都有紕漏,於是,李鴻章情不自禁的說道:“這件事沒有那麼難,兩位大人沒必要爭吵,且聽我來分析。”經李鴻章的分析,兩人恍然大悟。

曾國藩一語不發,胡林翼則十分驚訝,他立即問曾國藩,身邊有這麼好的人才爲何不早日啓用?曾國藩哭笑不得,他何時壓制過李鴻章?

雖然,上述兩件發生在幕府中的事讓李鴻章重拾信心,但是,對李鴻章人生影響最大的,還是那篇彈劾翁同書的奏章。

當時,帝師翁心存的長子安徽巡撫翁同書,因對民變處理不當引發暴亂,在民亂髮生時又棄城出逃。按理說,這樣的行爲必須被嚴懲,不過曾國藩在寫彈劾翁同書的奏章時卻犯了難。翁心存是當世道德楷模,又是咸豐帝的老師,且翁老的門生遍佈朝野上下。如果,自己彈劾翁同書,不但咸豐帝要講情,恐怕朝中的文武百官也要求自己網開一面。

該如何讓翁同書得到應有的制裁呢?這篇文章着實有些不好寫。

於是,曾國藩召集了幕府中所有文章高手,然而,他們寫出的東西均不盡人意。曾國藩十分犯愁,最後,想到了自己的學生李鴻章。李鴻章果然不同凡響,提筆寫就:“臣職分所在,例應糾參,不敢因翁同書之門第鼎盛,瞻顧遷就……”這篇奏章字裏行間透露着正義,又不失殺伐之氣。

咸豐帝在讀完這篇奏章後,根本沒臉面幫老師的兒子求情,反倒堅持嚴懲翁同書,讓朝中文武均無法張嘴說情。隨後,翁同書遭到嚴懲,先是被判處斬監侯,後來又被改判爲發配邊疆。李鴻章發現,自己不但才華橫溢,還頗有權謀。僅一篇奏章,便斷送了帝師之子的前途甚至生命。

不過,讓他沒想到的是,這次的權謀嘗試亦爲他的人生樹立了強敵。從這件事之後,翁心存的另一個兒子翁同龢便開始針對李鴻章,與其勢不兩立。說起來,讓李鴻章遺恨終生的甲午之敗,便是翁同龢造成的。由於,李鴻章不論智慧還是權謀皆勝過翁同龢,所以,翁同龢平時根本抓不到李鴻章的把柄。

爲了報復李鴻章,翁同龢開始針對李鴻章窮畢生心血打造的北洋艦隊,在北洋水師的糧草和武器上動了手腳,導致這支大清海軍戰鬥力大衰。其實,李鴻章這一生最大的敗筆,就是不該施展權謀之術。以他的能力,原本可以挽大廈於將傾,但他卻太過執着於權謀。

以清朝皇帝爲例:

在他們的身上我們就能夠看到具有東方特色的宮廷陰謀,這種陰謀的特點是非常陰柔狡猾,與公開透明的現代政治截然相反。施展這種權謀的人,其目的就是將敵人置之死地,爲了達到這一目的往往會不擇手段。若李鴻章能夠換一種思路,放棄權謀而與朝中大臣互利共贏,大清的結局會被改寫也未可知。

當然,玩弄權謀是李鴻章生平的污點,亦讓李鴻章本人受害匪淺。但是,我們並不能以此將李鴻章定性爲“陰謀家”,擅長使用權謀,同樣不能當作李鴻章“賣國”的佐證。在李鴻章的政治生涯中,這種權謀之術也曾用到了外國人的身上,並且,取得了極好的效果。

且看日本人伊藤博文對李鴻章的評價:“知西來大勢,識外國文明,想效法自強,有卓越的眼光和敏捷的手腕。”可以說,這個評價放在李鴻章的身上十分中肯。他的後半生,始終致力於讓國家興盛自強。這樣的國之重臣,又怎能與“賣國賊”相提並論呢?

參考資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