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网上看到某位网友分享了他的3岁孩子的生活,虽然孩子才3岁,但是已经能够在大人的引导下买菜、做饭、种花,而且做得有模有样,引得众多网友们纷纷在下面留下了诸如“看完只想把自己扔了”“孩子你缺丈母娘吗?”之类的评论。网友们之所以有这样的评论就是因为相比同龄的孩子,这位小朋友真的是太优秀了,至少在我的生活中我是没有见过这样的孩子的。

我周边的父母们对待自己的孩子,都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又怎么会让孩子去做这些事情呢?可是也正是因为家里所有的人都围绕着一个小孩子转,也使得这些孩子变得非常娇气。

尤其是长大之后,一有不顺他意的事情就开始抱怨家人、嫌弃家人没做到让他满意,却从来没有正视过自己的问题。可让人无奈的是他们的父母、爷爷奶奶即便常常抱怨孩子不体谅他们也没想过纠正孩子的缺点,反而是出于心疼和愧疚“盲目”的付出。

这种孩子边依赖边嫌弃,父母边付出边抱怨的“恶性循环”相处模式在我周边遇到的就非常多,有时候真的是让我觉得“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其实之所以会有这样悲哀的亲子关系存在主要还是因为父母们在孩子还小的时候没有建立教育孩子的意识,没有想过有时候自己爱孩子的行为其实是在害孩子,不知道怎么样才是真正的爱孩子。

另外,心理学家纳皮尔曾经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大意是:不是不存在家庭问题,而是大家选择了忽视。导致这种悲哀亲子关系存在的另一个原因就正如纳皮尔所讲的一样——父母们在发现不对劲之后没有去找问题所在,反而是按照惯性思维一边抱怨,又一边因为舍不得孩子吃苦而不停的付出。下面本文就来说说为了避免这种悲哀的亲子关系产生,我们具体该怎么做。

如何避免这样悲哀的亲子关系?

第一,让孩子学会独立照顾自己,避免依赖他人、不尊重他人

在《战国策》一书中曾经说过:“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就是说爱孩子那么就要考虑他们的长远发展。要是想要孩子在更久地以后、离开了自己以后还能够有很好的发展,那就一定不能因为爱孩子而给他们铺好所有的路,这会让他们过于依赖父母,还会让他们因为周围的人都围着他转而“自视甚高”从而学不会尊重他人。正确的做法是他们学会独立,这样可以很好的避免依赖他人以及不尊重他人。

俗话说:“三翻六坐八爬叉,十二个月喊爸爸”,孩子的身心发展是有顺序的,每一个年龄阶段都有他们要学会做的事情,所以随着孩子的成长,父母们要根据不同时期的特点给孩子布置不同的任务从而让他们逐渐学会独立照顾自己。不是说要做到像上文讲到的那个在网上走红的3岁男孩一样,要学会买菜、做饭、种花等事情,而是像自己穿衣、刷牙、整理房间之类的事情他们一定要学会自己亲力亲为直到能够独立完成为止。

孩子的成长除了有顺序性的特点之外,还存在阶段性,比如说在儿童期是形象思维发展的阶段,而少年时期是抽象思维快速发展的阶段,所以在不同阶段,孩子们的成长也面临着不同的任务,那么就更加要求家长们要把握好每一个关键的阶段,不能因为溺爱而错过孩子们成长的最佳时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帮助孩子学会独立。

第二,学会正视问题,避免孩子产生错误思想和行为

前段时间有一个电影非常火,叫《少年派》,里面有一个场景让我印象非常深刻,因为我觉得在大多数的家庭里面都会出现类似的场景。里面有一个角色叫妙妙,她的爸爸是在殡仪馆工作的,都说“工作无贵贱,行业无尊卑”,但是在妙妙那样的年龄也许是无法理解的,所以她觉得她爸爸的工作非常让她不齿。

有一次在餐桌上,妙妙就要求自己的爸爸换一份工作,理由就是爸爸的工作让她无法在同学面前抬起头来。我相信很多家庭,尤其是孩子上了初中或者高中的家庭肯定有遇到过这样类似的场景,子女们一边享受着自己对他们的付出,一边又嫌弃自己给他们丢人、不让他们满意。也许有的父母会因为太过爱孩子而会在听了孩子的嫌弃之后而感到内疚,然而“虽日爱之,其实害之”,其实这才是害了孩子的做法,父母们要学会正视问题,避免孩子产生错误的思想和行为。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的三观已经歪了,这时候父母们应该及时指出孩子想法的错误所在,就像《少年派》里的妙妙妈一样,在听了妙妙对爸爸的嫌弃之后,立马指出妙妙所有的生活开支、想要买衣服、零食的钱都是爸爸通过这个工作挣来的,没有任何一点让她丢人的地方。

随着孩子长大,他会接触到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人,也因此会出于虚荣心、贪婪的原因而产生一些错误的想法和行为。这个时候父母要避免自己太宠孩子,要学会纠正孩子的错误观念,不然孩子会一味地将错误归到父母身上,到最后可能就如上文讲到的一样陷入悲哀的亲子关系中。

孩子依赖父母却又嫌弃父母,而父母抱怨孩子做得不好却又不停地为孩子付出,这种亲子关系是由父母和孩子的错误行为所共同导致的,想要避免这种情况或者打破这样的“恶性循环”,那么父母就要学会真正的“爱”孩子,从孩子的长远发展出发引导他们成长,同时不能过于宠孩子而不去纠正他们的错误。除了参考本文,大家也可以去阅读专门的书籍进而以更加专业的姿态去教育孩子,如果大家有什么更好的想法也欢迎给我们留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