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之所以会如此其实就在于父母在家庭关系中过于权威,孩子无力改变的情况下,就会采用相对消极的方式来表达,孩子知道和父母争执争取自己的话语权无济于事,在明确这一点后,孩子表面上对父母百依百顺,但是真正在做的,其实是暗地里的对抗,用被动攻击来宣泄不满。习惯了被动攻击的人其实对自我的认可感是低下的,因为这样的孩子默认了家长是对的,所以他们不会去表达自我,但是内心的不甘会让心理和行为畸形。

本文为作者原创,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孩子在成长中会形成自己的想法,健康的表达能让人心胸开阔,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关注孩子是否有表达自我的习惯,不管是主张或是不满情绪的表达。

这些都是衡量孩子心理健康的指标。健康的家庭环境下孩子会有主动表达的意愿,反而一些极度“乖巧”的孩子往往容易出问题。

孩子心中有了不满却不去表达,这并不是好现象,情绪终究是需要通过某种方式宣泄、化解的,在这一问题上。

家长要知道堵不如疏的道理,积压在内心的负面情绪很可能化作可怕的力量,正如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所说,未被表达的情绪永远都不会消失。它们只是被活埋了,有朝一日会以更丑恶的方式爆发出来。

用家长最在意的事来“报复”是被动攻击的典型形式,孩子会采用被动攻击,原因在于父母压制了孩子的表达,这类被动的表达不易发觉但切实存在。

而发现问题后的父母往往还不会往孩子的“报复性行为”方面想,情况持续存在的后果是父母心酸、孩子为了攻击别人以牺牲自己为代价,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

被动攻击与亲子关系失衡

被动攻击特点

孩子的需求无从表达,受限于亲子间的上下关系,一些孩子不会用激烈的外放表现来表达不满,但是这不意味着他们不会采取行动。

处于弱势一方孩子会采取一些损害自我发展的方式来打击父母,尽管无从反抗,但是他们知道父母在意什么,用父母所在意的来实施打击报复,这样的情况下没有人是赢家。

最简单的,家长们都在意孩子的学习成绩,有被动报复心理的孩子在日常学习中可能不会表现出异样,但是在考试的时候会存在故意考差的情况。

父母眼中日常学习努力刻苦的孩子就是考不好,寄希望于孩子学习优异的希望落空又无可奈何,而对于孩子来说这样的“报复”其实就是成功的,父母要求的自己都做了,但就是考不好,以此来证明父母是错的。

被动攻击的目标

被动攻击也会形成对抗,这份对抗不易显现却直指核心,父母越是在意的就越不能遂了他们愿。比如学习。

比如积极的态度,而这类父母在意的往往是对孩子好的习惯或品质,孩子选择用来被动攻击的方式相对于的,是放弃这些品质或行为。

用截然相反的方式来对父母发起攻击,当然其代价也是惨重的,比如父母要求孩子少玩游戏好好写作业。弱势方的孩子无从反驳,他们也许会不言不语坐回位置,但是宁愿盯着作业发呆磨蹭也不好好学习,心里想着的是:你看,我按照你的要求写作业了,还不够吗?

被动攻击的本质是亲子关系失衡

被动攻击其实同样脱离不了叛逆,是孩子思想与家长要求对抗的产物,只不过表达的方式不同,这也是很多家长表示自己孩子完全看不出叛逆期的原因。

有的孩子不满情绪都积压在心中,如果能够找到宣泄的渠道还好,一旦用被动攻击来表达,其实是一种严重的内耗,以自我发展为代价来逆反父母的行为。

之所以会如此其实就在于父母在家庭关系中过于权威,孩子无力改变的情况下,就会采用相对消极的方式来表达,孩子知道和父母争执争取自己的话语权无济于事,在明确这一点后,孩子表面上对父母百依百顺,但是真正在做的,其实是暗地里的对抗,用被动攻击来宣泄不满。

被动攻击是走向极度危险的最后一层心理屏障

为了攻击父母,不惜以牺牲自己的发展为代价,这无疑是一个危险的想法,但是父母在及时发现问题后要感到庆幸,因为时还没有发展到最坏的程度。

因此一旦孩子连这种表达不满的方式都失去了,反而会成为没有思想和灵魂的行尸走肉。父母在要求孩子听话、优秀的时候要注重孩子主观意识的培养,否则孩子的自尊心会被消磨殆尽,严重的甚至会失去自我、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

06年的时候《广州日报》刊登了名为《父亲永远寄不出去的信...》的文章,报道讲述的是一位痛失16岁女儿的父亲的故事。

女儿阿琼在父亲看来一直是个不需要人担心的孩子,在家懂事在学校也能很好地处理好人际关系,但是就在她16岁生日的那天,却选择从家中一跃而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阿琼留下的一封遗书讲述了看似云淡风轻的人生中的缺失,阿琼说她一点也不快乐,总觉得缺了点什么,对什么都无所谓的态度,也没有自己的爱好。

在她留下的最后文字中,人们得知这大概是一个失去自我的孩子寻找自己的极端方式。这样的孩子内心没有情绪吗?显然是有的,但是她既没有选择外放表达,也没有通过被动攻击筑起最后的心灵屏障。

当然这里不是说被动攻击就是一件好事,最好的心理情绪发泄方式依旧是堵不如疏,但被动攻击如果留心观察,父母是可以发现并对孩子进行引导、着手解决的。

处理被动攻击的方式

父母对孩子的控制欲过高,亲子关系中的上下界限过于森严都可能引发孩子的被动攻击,对于亲子关系的失衡解决办法,搁置,放任只能将矛盾维持在原有水平而无法根治,面对这一情况,进行修复是唯一办法。

处理被动攻击,“抄后路”法值得一试

心理学家曾奇峰解释了何为“抄后路”,即两个人之间的观点之争失效后,可以跳出来,观察一下对方为什么这么说的心理策略,然后把它指出来。

这一方法对父母有所要求,需要父母能够发现引起孩子被动攻击的动因,主动提出和孩子寻求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

发现-提出问题-协商解决,这一过程其实就是家长聆听孩子内心的过程,打破孩子内心默认无从反抗的无力感。

让他们知道父母是明事理、可沟通的,以此为契机,未来也许会继续出现意见分歧,但是讨论会成为解决问题的主旋律,尽早培养抄后路的解决方法,未来孩子被动攻击的情况会少很多。

比如孩子故意用消极学习的方式来报复父母,这时候父母就可以提出问题:如果是为了故意激怒我其实大可不必。

正如我现在提出来希望可以听到你的想法一样,有什么不满的情绪都可以和我说,就这件事,你有什么自己的想法吗?

初期引导是一个困难的过程,不过打通了最初的通道,往后孩子会在提出自己意见的时候更有自信。值得注意的是父母同样要有限度地来综合双方意见,而不是一味地听从孩子。

寻找替代方式

这一方法是对孩子做出的要求,情绪表达需要倾诉对象,比如在学校受气了,大可以找父母来贪心,而和父母闹矛盾了。

最好的倾诉对象当然是自己的同伴,同学等等,成长的烦恼不可避免,倾诉是不错的选择,除此之外,通过运动、转移注意等方法都可能缓解心中的不满,用快乐的力量抵消消极情绪。

直面自我

习惯了被动攻击的人其实对自我的认可感是低下的,因为这样的孩子默认了家长是对的,所以他们不会去表达自我,但是内心的不甘会让心理和行为畸形。

行为上的妥协不意味着内心的妥协,这也是为什么习惯于被动攻击孩子容易出问题的原因。在不真实的假面下生活并不能让人过的轻松,以报复父母来形成对抗同样不会让人觉得快乐。

那么为什么不直面自我,把真实的自己表达呢?只有真正的表达自己,问题才能暴露出来,不管是自己主动去改变还是父母、周围人帮助的变化,终究是人可以向好发展的积极面,选择内耗是不明智的。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