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戰百勝的諸葛亮最大弱點是什麼?司馬懿說了18個字,字字精闢
《三國》正史上,司馬懿對諸葛亮有過兩句十分著名的評價,這第一句就是“真乃天下奇才也!”,可以看得出來,司馬懿對於諸葛亮智謀的肯定。
不過諸葛亮雖然聰明過人,但也存在一定的弱點。這也是司馬懿對於諸葛亮的第二句評價,即:“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簡單的解釋,就是說諸葛亮太過優柔寡斷,不懂得變通!
事實上,第二句纔是司馬懿對諸葛亮更全面的評價,也道出了諸葛亮爲什麼會失敗的原因!因爲不管歷史上再怎麼吹噓諸葛亮,神化諸葛亮,最終笑到最後的還是司馬懿!
歷史上的諸葛亮,是名副其實的戰略家、政治家,但並非傑出的戰術家,雖然他在歷史上有出師北伐、平南蠻等較大功績,但和司馬懿相比,確實還差點。爲什麼這麼說,原因有三!
(1)作戰指揮能力不強,導致其戰略可行性打折
能夠提出“三分天下”的構想,這一點確實能說明諸葛亮心懷遠大抱負,但自己的戰略構想並不能由他自己來完成,關鍵指揮能力不強。而且前半段執行得相當不錯(我可沒說執行人是諸葛亮),“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衆出於秦川,”荊州在這一戰略構想中非常重要,重要到諸葛亮的北伐能否實現。
只可惜關羽最終還是沒能守住荊州,否則北伐又是另外一個局面。荊州的丟失,意味着天下統一的戰略構思面臨着巨大的挑戰。
(2)不能做到知人善用,缺乏培養人才、舉薦人才的能力
諸葛亮知人善用的能力遠遠不及劉備,雖然接班人姜維選得不錯,但是個降將。先主劉備提拔的魏延,雖然做事衝動,但對劉備確實較爲中心,遺憾的事,他卻一直成爲諸葛亮打擊的對象。(整個三國曆史中,魏延死的是最冤枉的,如果早有反心,先主劉備駕崩的時候就已經反了,何必還要來受這窩囊氣,要是真反,就不會想北伐,而是留守長安。結果北伐不成,反倒丟了自己的性命,確實可惜)
諸葛亮的評價不能用簡單的成王敗寇來衡量,他所建立的是精神層面的功績,是一個道德標準的化身,是一個“忠”字的完滿體現。所以說,不管是推崇也好,恢復歷史原貌也罷,說到諸葛亮,人們還是首先想到“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然後纔是那些“近神”、“近妖”的“豐功偉績”。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