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出了名的人有不少,不論是民族功臣,還是千古罪人,每個人都不是一兩句話就能概括的。
學過哲學的朋友們都知道,事物都有其兩面性,我們要辯證的,一分爲二的去看,對於歷史人物的評價更是如此。
今天我們的故事主角,就是被兩極化評論的人物——張學良。

張學良被國人唾罵了許多年,主要還是因爲他當年對日採取不抵抗政策,最終使得東北三省全部淪陷,國人陷入悲慘的境地,而他卻率軍撤回關內。
至今對於他採取這一不抵抗政策,直聽命於蔣介石,還是自己自作主張,還是有些爭議的。保守起見,我們還是暫且認爲他是戰略決策失誤吧。
那麼問題來了,戰略上沒什麼出彩之處的張學良,爲什麼之後仍然能讓大部分東北軍跟隨他呢?
說起張學良在東北軍中的地位,可謂是無可動搖。好多朋友認爲張學良就是個小白臉,還是不是仗着有個好爹,才這麼容易坐上這個位子的。
其實這樣的想法有些過於簡單了,在那個軍閥混戰的年代,沒點實力只靠爹是坐不穩高位的。

你想啊,偌大的東北軍,幾十萬人,一羣兵油子,個個拽的二五八萬的,會甘心聽一個沒啥本事的官二代的嗎?顯然不會。只能說張學良靠着老爹會更順一些罷了。
之所以東北軍絕大多數都聽張學良的,還是要從東北軍的內部派別說起。
對於抗日,還是有一部分堅決要抗日的,當時任職黑龍江代理主席的馬占山就是其中之一,人家可是真刀真槍要跟小日本拼死幹到底的。但是遺憾的是,願意響應他一起抗日的東北軍寥寥無幾。
另一部分就是親日派,這些就是後來的僞軍了。
然而大部分的人都是渾水摸魚的,他們既不想親近日本,也不想跟日本死拼到底,還是想保存自己的實力。
當時日軍侵華,頻頻挑釁中國。對此張學良下令不抵抗,並退回關東是有一些考慮的。
一方面東北軍的戰鬥力說的直白些,還真不如日軍,如果真面對面真刀真槍的打起來,勝算並沒有多少。
另一方面說的自私一些,張學良還是想要保住自己在東北軍的地位。

當時國內軍閥個個虎視眈眈,東北軍一個不留神,就有被別人偷屁股的危險。不論打贏打輸,東北軍的實力都會受損,想撿漏的人可不在少數。
張學良想得到其中利害,別的將領也是心知肚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小算盤。所以退回關內的東北軍依舊是一個整體,聽從張學良的領導,這樣才能避免被其他軍閥吞併。
說到底,還是國內一盤散沙,若全國上下一致鐵了心對外,可能也就不會有後來的那段悲慘歷史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