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朱棣想要废掉朱高炽,立朱高煦为太子,这也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杨士奇如实告诉朱棣相关性消息,朱棣听后大怒,命人将朱高煦绑到西华门内,准备将其砍头,多亏了太子朱高炽营救才获得赦免。

中国古代曾经出现许多料事如神之人,他们凭借对时局的分析,预测事情的发展规律,一次又一次做出正确的判断,例如韩信的用兵如神、诸葛亮未出隆中三分天下、刘伯温的神机妙算等等。另外还有一些“神级”预测,评价慧眼识珠的本领,预测人物的“命运”,徐达之子徐辉祖就是其中代表人物之一。

在朱棣靖难之役之前曾派他三个儿子去参加其父朱元璋逝世一周的忌日,建文帝朱允炆征求徐辉祖意见,是否扣留朱棣三个儿子作为人质,徐祖辉强烈要求将其三人扣留,奈何建文帝多疑,未听从徐辉祖意见,将朱棣三个儿子“放虎归山”。在此时,徐辉祖就预言朱棣二子朱高煦会背叛其父亲。诚如徐辉祖所言,二十年后,因朱高煦又迎来明朝另一场权力之争的战乱。
历史记载,朱棣有四个儿子,四子夭折,所以朱棣只要在三个儿子中选择一个继承人就行,奈何朱棣却在此优柔寡断了,迟迟未立继承人,造成永乐年间最残酷的政治斗争。为何果断的朱棣这次变了性格?是他过于谨慎还是另有想法?

朱棣长子朱高炽深受朱元璋的喜爱,很早就被朱元璋立为朱棣的继承人,但是朱棣却不喜欢他这个儿子。朱棣为什么不喜欢长子呢?原因也很简单,因为朱高炽长的丑,而且他与朱棣性格不合。然而朱棣的次子朱高煦呢?长得帅,英勇神武,在靖难之役中多次帮助朱棣化险为夷。面对这样两个儿子,估计很多人也会喜欢朱高煦。
朱棣想要废掉朱高炽,立朱高煦为太子,这也是一件困难的事情。身为帝王也必须遵循的“约定”,不然封建王朝建国的思想根基就会动摇,而且皇帝虽然是一国之君,权力独揽,但是文武大臣的意见也是需要听的。朱高炽是朱元璋册立的朱棣继承人,又没有重大的失误与过失,如果强行废黜,肯定会招致洪武旧臣,甚至天下人的反对。按照嫡长子继承制,朱高炽是唯一合法继承人。

朱棣左右为难,询问朝中大臣,朝中武将多支持朱高煦,而深受儒家思想教育的文臣多支持朱高炽,最后使朱棣下定决心的是解缙的一句“好圣孙”,奠定了朱高炽的太子地位。
虽然朱棣立朱高炽为太子,由于朱棣的态度暧昧时间长,造成了朱高煦非分之想,毕竟他老爹的皇位也是抢来的,可能在他看来皇位是可以抢的。

朱高炽成为了太子,但是朱高煦却没有放弃,只要与太子亲近之人,朱高煦就会下手“除掉”。由于解缙在立储之争中起了大作用,朱高煦想尽办法“除掉”解缙,只是他还没有动手,解缙自己招惹上麻烦被贬到交阯。被贬的解缙不长记性,在一次进京之时,私自拜见皇太子,这样“违法”行为被朱高煦大做文章,最终解缙被捕入狱。

不仅是解缙,工部左侍郎陈寿、侍郎马京等都因为与太子亲近,被朱高煦想尽办法诬陷。
朱高煦不只是诬陷大臣,而且还在朱棣面前散播太子谋反的谣言。永乐十二年,朱棣亲征瓦剌,由于朱高煦谣言太子谋反,朱棣在击败瓦剌主力以后仓皇回北京。回京以后的朱棣便以太子迎驾迟缓,把太子痛斥一顿,并且把太子的辅导“老师”杨士奇、黄淮、杨溥等人逮捕,在朱高煦的“帮助”之下,被抓之人除了杨士奇都被抓入狱。关键时刻,姚广孝的徒弟金忠力保太子,朱棣才没有废除太子。

朱高煦陷害亲近太子的大臣的同时也在培养自己的势力,横行不法,越来越猖狂。朱高煦暗中招募兵卒、私造兵器、招纳亡命之徒等等。朱棣听到这些消息以后,询问杨士奇关于朱高煦的异谋。杨士奇如实告诉朱棣相关性消息,朱棣听后大怒,命人将朱高煦绑到西华门内,准备将其砍头,多亏了太子朱高炽营救才获得赦免。

死罪能免,活罪难逃。朱棣把朱高煦封到了现如今的山东惠民,警告朱高煦,如果胆敢有异想,朝廷军队分分钟赶到消灭了他。迫于当前形式,朱高煦不得不乖乖地到了封地。
永乐二十一年,朱棣因身体不适,多日未曾上朝,其三子朱高燧闻之,纠合部分宦官准备夺权。朱高燧提前安排宦官为朱棣下毒药,等到朱棣毒发之时夺门宫变。朱高燧还是小看了他父亲朱棣在皇宫的耳目,夺权之事被泄密,险些被朱棣杀了,多亏了太子朱高炽帮忙推脱事不关其责,才幸免被杀。
永乐二十二年,朱棣死于第五次亲征漠北的途中,大学士杨荣封锁皇帝去世的消息,命人火速禀告太子朱高炽此事,因此朱高炽能够顺利继位。朱高炽也是命苦之人,辛辛苦苦、谨小慎微做了这么年的太子,当皇帝才一年就撒手人寰了,皇位传到其子朱瞻基手里。此时的场景开始变得熟悉起来,没错,此时场景与建文帝朱允炆刚继承皇位之时差不多。朱棣凭借靖难之役夺得皇位,朱高煦也有此想法,皇帝年少岂能是朱高煦这样久经沙场之辈的对手,叔叔又开始对侄子下手了。

悲催的是,朱高煦的侄子朱瞻基不同于朱棣的侄子朱允炆,朱瞻基颇有朱元璋与朱棣的风范,这也是为什么朱棣这么喜欢他的原因。朱瞻基为了防止朱允炆时期李景隆事件的发生,御驾亲征,将其叔叔朱高煦抓获。朱瞻基也有着与其父亲朱高炽的仁慈,并没有杀了朱高煦,只是将其关押,以求其日后悔改。奈何朱高煦并无悔意,最后反倒是羞辱皇帝,也只能落得个被杀的下场。

永乐年间的权力之争,最终演变成兵变,也与朱棣的优柔寡断有关,不过朱棣确实挺悲催的,三个儿子中两个想造反,有一个还想毒死他,只有他不喜欢的长子朱高炽没有二心。
历史有时也许会重演,朱棣的靖难之役与其子朱高煦的造反惊人的相似,只是结果不同,但足矣说明朱允炆当时在用人方面确实经验不足。
历史的重演也许正是历史精彩之处。
我是史海魅影,关注我为历史点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