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带娃的过程中,很多妈妈本来温柔可人,面对孩子轻声细语,可是慢慢也会变得暴躁起来,她们的内心是这样的:

为什么孩子总是要父母催促?

为什么孩子总是不听话?

为什么三番四次的提醒总被孩子当成耳旁风?

不同的孩子背后也许有不同的原因,尤其是3~6岁的孩子,父母总是担心他们是不是真能听进去话。

对于这一阶段的孩子,有什么办法能让他们养成适应社会的规则的意识,培养良好的习惯?

没有意识

3~6岁的孩子还未正式进入学校,很多情况下并没有意识到某些事情需要自己完成,只是在家长的提醒下进行活动。

不经提醒,他甚至不能主动做到按时起床、早晚刷牙、饭前洗手这样的事情。

不感兴趣

有些事情孩子确实不感兴趣,或者在预估中比较困难,不想完成,就会出现拖拉现象。

比如幼儿园放学后,老师布置了一些作业,但是在孩子的意识中,放学对他来说也许意味着敞开玩,不希望有任何束缚。

注意力转移

孩子们的注意力永远在更新鲜有趣的事情上,当孩子们正在看动画片,就会对父母的催促充耳不闻。

而当他好不容易开始做作业,旁边有电子游戏的声音,注意力又会很快转移走。

超限效应

我们多次提到,人类会被“超限效应”控制,当孩子和他们的家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互动模式:

父母提醒他们一次,如果孩子们不做,父母会再次提醒他们,这样反复多次。

因此,孩子养成习惯,要等到父母生气了才去做,因为他知道这才是父母的底线,之前都不用管。

害怕搞砸事情

有的孩子天生比较敏感内向,不愿意尝试事物;或者由于童年早期常被呵斥,而形成畏手畏脚的性格。

面对这样的孩子,父母又恨又心疼,简直不知道拿他们怎么办才好。

面对不同的孩子,教育是一个“对症下药”的过程,综上所述,孩子拖延、懒散、把父母的话当成耳旁风的背后,远远不止一种答案。

学龄前孩子基本不能正常表达自己的情绪和需求,家长往往要靠猜。

但是如果细心一点,我们就能从日常生活中找到根源,相应地也能用不同的方式去应对。

培养责任意识

如果事事都需要提醒,一来家长做不到,二来孩子将永久养成依赖的习惯。

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才是解决之道。

陪孩子做作业,辅导孩子,督促孩子完成作业这些事,每位家长都操碎了心。

与其这样,不如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非为了爸爸妈妈的面子,而是为了自己的尊严。

如果他们不能完成作业,就应该让他们接受老师的批评和教育,回家后再指导他们,这样效果也许会更好。

吸引孩子兴趣

面对比较繁杂的任务,父母可以用孩子比较容易接受的方法来引导孩子完成。

比如孩子不喜欢刷牙,难道要真等他生了龋齿再告诫他这种行为的后果吗?

可以给孩子讲讲关于保护牙齿的绘本故事,或者跟孩子一起扮演牙齿的遭遇和经历,通过角色之间的互动,激发孩子的兴趣,内化习惯。

养成计划习惯

在孩子习惯的形成过程中,父母有必要先指导帮助孩子安排日常活动。

在时间表上,明确规定什么时候需要做什么事情,如作业时间、吃饭时间、看动画片时间、阅读时间、刷牙时间、睡觉时间等。

时间表至少要维持21天,因为一个习惯养成至少需要21天。

减少提醒频率

在培养孩子习惯时,家长不必反复催促,不必让孩子琢磨到自己的底线。

可以明确告诉孩子事情的后果:“我一次提醒,如果你不做,我将不再提醒,你不能完成的话,后果自负。”

比如,孩子不愿放学后立即完成作业,家长就可以对孩子讲:“你该写作业了,我只提醒这一次,如果你不能完成,那么你就要牺牲睡眠时间来完成作业或者明天被老师批评。”

提倡鼓励教育

如果在父母提醒后,孩子迅速完成了任务,为了强化这个习惯,我们可以马上鼓励孩子:“你做得又快又好!”

及时的鼓励可以强化孩子的行为,他可能更倾向于只需提醒一次就去执行任务。

孩子也是很期待“好话”的,当你用积极的思路教导,孩子的心态也会变得积极,带来意想不到的好处。

父母不能陪伴孩子一生,所有的优待只为了让他们平稳过渡到成人世界。

孩子应该有自立、锻炼、自主决定的机会,父母要做的就是为他们分析利弊,辨明方向。

让孩子听话不是目的,目的在于培养他们对自己责任感,激发他们对人生的掌控欲。

教育要从最早处开始,那么关于学龄前孩子的教育,你有什么好办法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