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你是竹編藝人,有以下幾種場景,你會如何處理呢?

場景一:

師傅,這個竹器應該用某某竹子做最好了,我們那邊就是用這種竹子的了,你用這種竹子做,一點都不好。關鍵是你根本不知道他說的那種竹子是什麼竹子或者我們當地壓根都沒有這種竹子。

場景二:

師傅,你這個竹器應該用竹青層來做了,你這個是竹黃壓根不行,質量太差了,但真實情況是你這個黃色不是竹黃,而是竹青放置久了自然變換成的色澤。一個連竹青都分不清楚的人給你說你的東西太差,應該這樣云云,你作何感想。

場景三:

師傅,你這個用手工太慢了,做法太落後了,要懂得采用先進的設備,應該去拿機子來編制,那個快,做得和你的一樣好,關鍵是現在都沒發現這種機器,通過自己多年的經驗總結和對一些機器的摸索對比,發現很多環節壓根就是兩回事。

最後通過了解,給你提建議或者給你指導的壓根就不知道竹編是怎麼回事,你會做何感想呢?這就是經典的外行指導內行,如若你是上面的竹編師傅,你會如何處理呢?

外行指導內行,這是被很多人所不恥的,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可能我們也會不經意間犯這樣的錯誤,對不懂的經常去指指點點,也許你覺得自己是指點,但是在內行人面前你就是指指點點,很多時候發現自己不受待見,就是因爲自己“指點”太多。

術業有專攻,對每一行都要有敬畏之情,多看少說是一個應該謹慎遵循的原則。別隨便指指點點,就算是真正滾瓜爛熟的行業,也只是做一個點到爲止。在手工竹編領域,中國的竹編產地分佈很廣泛,每個地區都是有自己特定俗成的風格和款式,這是遵循當地的特殊習慣形成的,代表一個地區的手藝精髓。但就是有人輕率的說這玩意好醜,不好,沒某某某地的好,但又根本不知道兩地之間的內涵和特定風俗。

很多領域的物品不能簡單的用好和不好來形容,更爲貼切的是哪個更適合我。竹青好,爲什麼好,不知道?冬竹好,爲什麼好,不知道?當還不明白爲什麼時,最好的做法就是別輕易下結論,且不能用好和壞來形容。

我也曾經冒失過,現如今,在反饋竹編修正的大體方向之後(竹絲的粗細、竹篾的寬窄、高度的深淺,弧度的大小等等事宜),我和竹藝師傅們說的最多的一句就是:竹編,您是內行,您是師傅,在細節和製作方面您比我清楚太多,所以,細節和質量,您給我把控,拜託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