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與王儲夫婦進行溝通之後,瑙姆布格決定採用二人喜愛的英國都鐸復興建築風格來設計王宮的風格。經過多方評估,同盟國決定在柏林郊外的波茨坦召開這次會議,地點便選擇了著名的塞琪琳霍夫宮。

在德國柏林的近郊,有着這樣一座十分簡約古樸的古代皇宮,每天到訪這座皇宮的遊客絡繹不絕。相比於它附近和他相仿的皇家宮殿,這座建築的人氣可謂是十分地"爆棚"。之所以它如此地受到遊客的青睞,是因爲在70多年前,這裏曾經上演過一幕名垂青史的重大會議,會議的主題本身就是一場正義與邪惡的終極較量。

今天就讓我們回到70多年前,看一看在這所宮殿在歷史上所發生的正邪較量。它就是今天的主角——位於德國柏林的塞琪琳霍夫宮。

一、獻給王妃的"禮物"

1787年,時任普魯士國王威廉二世決定在柏林近郊新建造一所皇家公園,來搭配自己即將要建造的王宮,根據要求新公園被命名爲"新花園公園"。

公園建造後不久,威廉二世就在公園內修建了一座了嶄新的勃蘭登堡宮,供自己的王儲弗雷德里希·威廉來居住,這也是第一座採用新古典主義設計品位而成的傳統勃蘭登堡宮。


1816年,爲了使"新花園公園"更好地契合周圍新建立的宮殿,威廉二世下令設計師彼得·倫內對公園的整體佈局和風格進行修改。在倫內的初步計劃中,原先的"新花園公園"將會被改爲英國式的景觀花園,並與附近的格列尼克橋、巴貝斯堡宮等宮廷建築風格保持一致。在經過多次修改和論證後,"新花園公園"正式動工重建,並在不久之後重新煥發了它的"第二春"。

時間轉眼來到1914年,在此之前王儲弗雷德里希一直住在原本的勃蘭登堡宮當中,陪伴他的還有王儲的妻子——

時任王妃塞琪琳女公爵。

但由於公園整體改造後,原王宮已經不適合整體的搭配,而且王儲夫婦對王宮的設計也提出了自己的不同見解。因此作爲父親的威廉二世決定重新爲自己的兒子和兒媳建造一座滿足他們自己風格的新宮殿。


1914年4月13日,普魯士王室與建築承包商Saalecker Werkst?tten簽訂了新王宮的修建合同。

按照合同要求,新王宮總計造價爲

149.8萬德國馬克

,在

1945年10月1日必須按時完工

。爲了保證修建速度順利進行,承包商派出了著名建築設計師

保羅·休爾茲-瑙姆布格

負責整個王宮的風格和設計工作。在與王儲夫婦進行溝通之後,瑙姆布格決定採用二人喜愛的英國都鐸復興建築風格來設計王宮的風格。但不久之後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新王宮的建造工作被迫停止,直到1915年才得以恢復。


在歷經了大約3年的建築工作後,

1917年8月這座都鐸風格的新王宮被正式建造成功並命名爲"塞琪琳霍夫宮"

,以表示對王儲夫人的尊敬和愛戴。完工後不久,王儲夫婦正式搬入這座英式風格建築中居住了一小段時間直到1918年普魯士王國結束。

二、充滿鄉村風情的王宮

根據整體建築風格來看,塞琪琳霍夫宮是一座標準的都鐸風格的鄉村別墅。

是的你沒看錯,王室家族成員的寢宮居然是鄉間別墅風格,王宮的6個庭院以半木牆加石磚混合而成;整個的王宮屋頂共有55個大小形態不一的煙囪,使得王宮少了一分莊嚴威懾感,而多了一些平和與親近感。


進入王宮庭院廣場後,位於中心的大型庭院是整個王宮的核心部分,

此前僅對王儲和王儲夫人進行開放。此外它的周圍還包括一座小型的庭院花園和三個圍繞在花園身邊的小院子。庭園廣場正中央的草坪上繪有一枚巨大的紅色五角星,這枚紅五角星是在戰後被設計在此地,用於紀念蘇軍解放德國的重大貢獻。


進入王宮內部後,位於一樓正中的"公共大廳"首先映入眼簾,大廳中擺設着許多王室所用的裝飾品和王儲夫婦的用品。經過一條大型深色雕刻橡木樓梯後,二樓便是王儲夫婦生活的地方。臥室、更衣室、浴室等私人房間一應俱全,

在房間設計上,設計師保羅·特羅斯特將王儲的寫作室和音樂沙龍設計爲遠洋客輪船艙的樣子,這也與王儲愛好航海的想法不謀而合

;房間當中,不僅配有舒適的傢俱,而且牆壁上的木質鑲板,以及天花板上隨處可見的木橫樑結構和鑲板的巨大落地窗都完全按照英國鄉村風格來進行搭配。


除此之外,王儲與王后將王宮中其餘的房間充分利用上,將它們改造成了屬於自己的吸菸室、早餐室、內部圖書館甚至是化妝室。現在的塞琪琳霍夫宮已經成爲了休閒賓館和歷史博物館的結合體。

三、名留青史的波茨坦會議

時間來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已經進入了尾聲,軸心國此時已經走到了失敗的邊緣。爲了令軸心國加快瓦解,英美蘇三國曾於1945年2月在蘇聯克里木半島召開了著名的《雅爾塔會議》。


《雅爾塔會議》結束後不久,1945年4月30日,德國法西斯宣佈無條件投降,曾經"邪惡軸心"現只剩下依然執迷不悟的日本

。爲了督促日本儘快投降,加上如何解決德國投降後的一系列問題,同盟國決定再次召開一屆大型會議,商討以上問題。但此時柏林因爲戰爭的原因,基本上已成爲一片廢墟,因此會議召開的地點成了一大難題。

經過多方評估,同盟國決定在柏林郊外的波茨坦召開這次會議,地點便選擇了著名的塞琪琳霍夫宮。

1945年7月17日,美國、蘇聯、英國三國首腦杜魯門、斯大林、丘吉爾齊聚塞琪琳霍夫宮,史稱"波茨坦會議"。

商討對投降後的德國未來如何安排和歐洲其他地區的未來走向,以及爭取蘇聯儘早對日作戰,取得最終勝利等諸多重大問題。

會談期間,三國代表都對現在的局面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和意見。經過多方交流和討論,三國達成了以下共識:

針對德國方面,決定成立國家法庭對納粹戰犯實施審判和懲處。解除德國現有武裝力量,徹底摧毀納粹的軍事工業和人員組織結構,實施新的政治生活制度,經濟上消滅過分集中現象,用德國境內的物資和海外資產實施戰爭賠償

;對於其他國家,《波茨坦會議》也做了明確的要求和規定。


又針對另一個軸心國日本的解決問題,三國代表在會議結束前於7月26日正式簽署了

著名的《波茨坦公告》

。公告

決定對日本給予最猛烈的打擊,直至後者停止抵抗爲止;日軍全體部隊必須全體無條件投降並全部解散;戰犯必須全部接受審判,戰爭中被割讓的土地必須無條件歸還原擁有國;一切軍事工業必須被廢止,僅可保留最基本的工業;完全肅清法西斯主義流毒和思想,恢復原本的政治環境和民衆自由

......共計十三條公告內容。《波茨坦公告》的提出除促使日本儘快投降外,還奠定了二戰後的國際秩序的法律基礎。成爲世界歷史上一個名留青史的重要文獻資料。


1945年8月2日,經歷了半個月的談論和決策後,"波茨坦會議"在塞琪琳霍夫宮正式落下帷幕

。此後的日子裏,在盟軍強大的軍事、政治威懾,加上美國的原子彈襲擊下,頑固不化的日本法西斯勢力終於在當年9月2日正式簽訂投降協議,正式宣佈無條件投降。作爲見證會議歷史的塞琪琳霍夫宮也完成了它最後的使命,永遠留在了歷史的長河中。

結語

現在的塞琪琳霍夫宮早已褪去了它曾經的戰火硝煙,靜靜地在留在原地向後人講述曾經在它身上所發生的歷史故事。1990年,這座飽含歷史的建築物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爲世界文化遺產,正式載入史冊,它與著名的《波茨坦公告》一起,永遠會被後人所永遠銘記。

參考資料

1. 《塞琪琳霍夫宮與波茨坦公告》

2. 《第二次世界大戰史1939-1945》

3. 《塞琪琳霍夫宮的歷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