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達國家#
德意志第二帝國通常指從1871年勃蘭登堡-普魯士完成德意志統一到1918年霍亨索倫王朝最後一任皇帝威廉二世退位爲止的德國。
德意志第二帝國面積540857.54平方公里(1910年),人口64,925,993(1910年)。
德意志第二帝國是當時世界列強之一,經濟總量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超過英國和法國。
但由於德意志第二帝國是後起的帝國主義國家,海外殖民地很少,而且無論是東非的坦桑尼亞還是西非的喀麥隆和納米比亞,甚至於東方的巴布亞和中太平洋羣島,都不是很好的地方,且不成體系。
(德意志第二帝國鼎盛時期的海外殖民地體系)
德意志第二帝國的締造者,鐵血宰相俾斯麥在位期間,計算過得失,並不企圖建立殖民帝國(避免與英美髮生衝突)。
爲了避免普法戰爭後法國的報復,俾斯麥一直盯着法國,儘可能地利用列強間的複雜關係孤立法國。
但志大才疏的德皇威廉二世在1888年即位後,與俾斯麥的政策發上對立,宣稱德國需"陽光下的地盤”,但當時世界上的殖民地已經主要被英法瓜分。
(俾斯麥和年輕的威廉二世)
1890年,俾斯麥被解除首相職務。威廉二世親政後,實行的一系列政策讓德國開始與
大英帝國、俄羅斯帝國、日本帝國、美國產生劇烈的衝突,歐洲開始形成兩大陣營對峙的情勢,局勢對德國開始轉爲不利。
三國同盟及三國協約形成後,德國再無心也無力扭轉外交上的不利局勢,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皇太子斐迪南大公在薩拉熱窩被暗殺。德國站在奧地利的一邊,被捲入了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大炮一響,黃金萬兩”國戰從來就是經濟實力的比拼,德國由於缺乏強大的海軍,無法從歐洲以外得到資源補給,戰況漸趨不利。
1917年4月,一向喜歡摘取勝利果實的美國,藉口德意志帝國的無差別潛艇戰略,向德國宣戰,德國更是雪上加霜,更加難於支撐。
(一戰後期,愁苦的德國人。)
事實上開戰前德意志第二帝國並沒有做好世界大戰的準備,各種資源儲備都不夠。
開戰後,一旦無法速戰速決戰勝法國和俄國,德國便避免不了失敗的命運。
比如戰爭中最重要的物資糧食,由於英國的封鎖,無法進口糧食,1915年德國就出現糧食短缺,六月政府被迫實施麪包配額管制。
1916年至1917年情況更是嚴重,麪包嚴重短缺,德國城市出現搶糧、搶店、示威的情況,約70萬人在大戰期間活活餓死。
1918年10月底11月初,由於物資奇缺,無法支撐,帝國境內發生叛變(起義)。局勢急轉直下。在各方壓力之下,威廉二世被迫遜位流亡海外,帝制終結。
11月9日魏瑪共和國成立,11月11日,停戰和約簽訂,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
一戰和二戰德國主要的都是挑戰英國,雖然一戰中德國擊敗了俄羅斯帝國,二戰中擊敗了法國,但由於海軍弱於英國無法從海外獲得物資支援,而且又不能讓綜合國力第一的美國參戰,德國的戰敗基本上是無法避免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