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代中國歷史上,王士珍是一個響噹噹的名字,曾出任北洋政府陸軍總長,總理等職務,是北洋三傑之首。

然而鮮爲人知的是,這個響噹噹的名字,卻並非這位總理的本名,真正的王士珍另有其人。

真王士珍,原來是正定總兵葉志超手下的一個師爺,因爲爲人精明能幹,善於處理營中俗務,而深得葉志超器重。

恰在此時,清廷在天津設立武備學堂,從全國各地的軍中選取中下級軍官,集中整訓。事後證明,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參加此次整訓的許多人,都成爲後來中國叱吒風雲的大人物。

葉志超精心挑選手下人才,並將名單上報清廷,其中就有他的師爺王士珍。可就在清廷批准名單,所有人即將前赴天津報到的時候,王士珍卻聲稱家裏有事,要求告假,而且在假條沒有被批准的情況下,竟然私自溜號了。

真王士珍就此和一個天大的好機會失之交臂。

而葉志超麾下,一個姓王的馬伕,卻中了大獎。這位馬伕出生於正定縣牛家莊的一個貧苦人家,父親早逝,和母親相依爲命,住在正定城伯母孃家,靠母親給人做一些針線活討口飯喫。

1876年,這個窮孩子15歲了,該自己養活自己了,於是早早投了軍,因爲身體還沒全長開,沒有當一線軍人的資格,成了葉志超府裏的一名少年馬伕。

好在這個孩子老實刻苦,跟着葉志超屢次征戰,混了個臉熟。

就在葉志超惱怒真王士珍不辭而別的時候,這位少年正好有事路過,進入葉志超的眼簾。於是葉志超鬼使神差地叫住了這個窮孩子,當得知這個孩子也姓王的時候,當即決定,讓他冒名頂替真王士珍,前往天津報到。

這一年是1885年,這個24歲的窮孩子,成了王士珍,來到天津武備學堂,學習炮兵,並開始了他波瀾壯闊的一生。

1894年,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王士珍所部被派往平壤,他的老上司葉志超正好是平壤清軍的總指揮。此時,日軍趁機染指朝鮮半島,與清軍遭遇,雙方在平壤發生激烈戰鬥,民族英雄左寶貴陣亡。在這次戰鬥中,王士珍身先士卒,左手無名指被炸掉,額頭也被彈片擊中,血染徵袍。

雖然甲午戰爭中國戰敗,但王士珍本人卻因爲在戰場上的英勇無畏,受到清軍高級將領聶士成的器重,還成爲清朝陸軍大臣蔭昌的座上賓。

恰逢袁世凱在小站練兵,求賢若渴,向蔭昌要求派遣人才。在這種情況下,王士珍就和段祺瑞,馮國璋等人一起,被蔭昌舉薦到了袁世凱帳下。這三個人後來就成爲北洋三傑,而王士珍,是北洋三傑之首。

袁世凱在見識了王士珍的才能之後,曾經高興地稱讚他:卿乃北洋第一軍事人才也。

此後,李鴻章,榮祿等人相繼去世,袁世凱由新軍都練一路高升,成爲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成了清末舉足輕重的人物。

而袁世凱之所以能夠官運亨通,只因爲他手裏掌握着一支強大的北洋軍。

僅僅10年時間,學生兵王士珍也已經隨着袁世凱的火速升官,成爲清軍中的高級將領,在1904年,以新軍第六鎮統制官的身份,受封正黃旗蒙古副都統,賞頭品頂戴。

頭品頂戴也就是一品頂戴,這是無數文人和武官奮鬥終生,都很難達到的。由此,王士珍對清廷感恩戴德。

這一年,王士珍43歲,正當壯年。然而這並不是老王人生的頂點,隨着辛亥革命的爆發,袁世凱和他的北洋系將領全部都推上歷史舞臺。

此後,王士珍屢進屢退,先後出任陸軍部長,陸軍總長,北洋總理等職務,風雲一時,晚年淡出軍政界,以70歲高齡善終。

彼時,所有人都已經忘記了他並不是真正的王士珍,而把他當成了真的。

而當年被冒名頂替的王士珍,又到哪裏去了呢?據說真王士珍後來又回到了葉志超那裏,但因爲失信,不再被重用,長期負責葉家府裏的飲食工作,直到終老。

時也,命也。假作真時真亦假,真作假時假亦真,但有一點我們必須承認,雖然假王士珍的名字是假的,能力和人品卻是真的,換真王士珍去,就不一定能有那麼大的成就,也就不會讓這個名字那樣如雷貫耳了。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