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等到天亮時,匈奴士兵開始集結,劉琨再一次讓人登上城樓吹奏胡笳。在匈奴連續幾天的進攻下,劉琨雖然組織軍民拼死抵抗,但是畢竟兵力懸殊,晉陽城已是危在旦夕,恐怕不久之後就會被匈奴攻破。

大家好,我們的小鬍子說歷史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劉琨畫像
自從“八王之亂”後,西晉王朝陷入四分五裂的混亂局面,匈奴、鮮卑等乘機佔據北方地區。當時有很多權貴豪族逃去了南方,但也有一些立志於平定中原的將領,依然在北方堅持戰鬥,努力保衛國家。這其中表現最爲突出的人物之一,就是劉琨。
劉琨出生於官宦世家,相貌俊朗,精通詩賦音律,“少負志氣,有縱橫之才”,“以雄豪著名”。青年時代就胸懷報國大志,曾與祖逖一起刻苦學習,留下了“聞雞起舞”和“枕戈待旦”兩個成語,後來兩人都成爲了名將。
聞雞起舞
說話永嘉二年(308年),晉懷帝被劉琨的愛國決心所感動,任命他爲幷州刺史,期望他北上收復河山。
當時的幷州是一個非常混亂的區域,各族勢力橫行,部分城池已經失陷,前任刺史見勢不妙逃之夭夭,西晉王朝基本上已喪失了對這裏的控制權。同時,劉琨雖然是皇帝親自任命的刺史,但是朝廷無力給他調撥錢糧兵馬,所以劉琨這個刺史實際上只是一個“光桿司令”。
面對這項艱鉅的任務,劉琨並沒有退縮,他憑藉自己的號召力,在短時間內就招募了千餘名壯士,然後率領他們前往晉陽。
歷經千辛萬苦的長途跋涉之後 ,劉琨一行人終於抵達了晉陽。眼前的處境遠比劉琨想象中的更爲艱難,晉陽城在戰火的摧殘下已是滿目瘡痍,城中人口稀少,房屋破敗不堪,糧食短缺。劉琨只能抓緊時間修繕城池,安撫人心,並帶領軍民多次擊退了匈奴的進攻。
匈奴對晉陽志在必得,在多次挫敗後,發動十幾萬大軍將晉陽圍得水泄不通。而晉陽城內士兵不足,糧草匱乏,更不可能有援兵前來相助。在匈奴連續幾天的進攻下,劉琨雖然組織軍民拼死抵抗,但是畢竟兵力懸殊,晉陽城已是危在旦夕,恐怕不久之後就會被匈奴攻破。
這天夜裏,匈奴暫停了攻城,劉琨站在城頭上,看着城外的匈奴大營,心中苦思退敵之策。根據他這幾天的觀察,發現匈奴大軍雖然人多勢衆,但是士氣並不高昂,戰鬥力也不強,他推測這些士兵應該是被臨時徵召來的,必然有着強烈的思鄉情緒。想到這裏,無計可施的劉琨忽然產生了一個看起來很天真的想法。
劉琨連夜在城中徵集能夠吹奏胡笳的人,並且很快就找到了幾個,讓他們在城樓上吹奏一些表達思念家鄉、思念親人的曲子。胡笳是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種樂器,形似笛子,也是匈奴人最喜愛的樂器,聲音非常哀婉動人。
寂靜的夜晚,當匈奴士兵們聽到熟悉的音樂,一個個徹夜難眠,甚至抱頭痛哭,思鄉和厭戰的情緒更加濃烈。(見《 晉書·劉琨祖逖列傳》:中夜奏胡笳,賊流涕歔欷,有懷土之切。)
等到天亮時,匈奴士兵開始集結,劉琨再一次讓人登上城樓吹奏胡笳。這一次,匈奴士兵們聽到哀婉的曲調,心理防線徹底崩潰了,紛紛大聲痛哭。他們不顧匈奴將領的威逼利誘,拒絕攻城,要求回家與親人團聚。匈奴將領見士兵們羣情激憤,無心再戰,只好帶着他們撤退而去,放棄了馬上就要取得的勝利。(見《 晉書·劉琨祖逖列傳》:向曉復吹之,賊並棄圍而走。)
看到撤退而去的匈奴大軍,劉琨終於長舒了一口氣。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吹笳退敵”的故事。很難想象,在西晉末年那樣混亂的時代,劉琨竟然可以用這樣的方法退敵,此事若不是記載於正史之中,恐怕很難讓人相信。這不僅是音樂的魔力,更是劉琨深諳心理戰的結果。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