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魏国一度人才济济,比较出名的有李悝、翟璜、乐羊、吴起、孙膑、商鞅、张仪等等,可惜后来李俚、翟璜不幸去世,乐羊遭到猜疑,吴起受到排挤奔楚,孙膑被庞涓陷害投齐,商鞅、张仪则直接弃而不用,人才纷纷出走。这段时期虽然魏武卒在中原横行无阻,连败齐国、秦国、楚国等强国,看是风光无限,指哪打哪,但实际上并没有取得太大的战略性进展,反而树敌于诸侯,为魏国的衰弱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战国初期,魏文侯任用李俚变法,开创了魏国百年霸业。魏国一度人才济济,比较出名的有李悝、翟璜、乐羊、吴起、孙膑、商鞅、张仪等等,可惜后来李俚、翟璜不幸去世,乐羊遭到猜疑,吴起受到排挤奔楚,孙膑被庞涓陷害投齐,商鞅、张仪则直接弃而不用,人才纷纷出走。另外由于魏国处于四战之地,强则可以攻略四方,弱则会被四方侵略,战略的失误和人才的流失,最终使得魏国霸业凋零,空留叹息!
魏国霸业是从魏文侯时期开始,自魏武侯时期发扬光大,在魏惠王时期彻底葬送的。对比这三人我们不难发现,魏国的兴衰和这三人识人用人的能力有着直接的关系:
1、魏文侯在位时任人唯贤,用人不分出身,战略目标明确,三晋合一,一致对外,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具体情况在上一篇文章中已经介绍过了,这里就不再赘述。
2、魏武侯在位时征战四方,魏国的武功达到了顶峰,可惜的是他战略眼光不够、导致三晋离心,四面树敌。这段时期虽然魏武卒在中原横行无阻,连败齐国、秦国、楚国等强国,看是风光无限,指哪打哪,但实际上并没有取得太大的战略性进展,反而树敌于诸侯,为魏国的衰弱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最为可惜的他没有认识到军事奇才吴起的重要性导致吴起被人排挤而投奔楚国。说起吴起的能力那就厉害了,据史书记载他一生从无败绩(大战七十二场,全胜六十四场,平八场),还创造了五万魏武卒对秦兵五十万并取得胜利的战争奇迹!吴起在魏国时,秦国被打的满地找牙,毫无还手之力,魏国压制秦国达百年之久!吴起奔楚后,楚悼王用其变法,即便变法时间不长,但也足以让楚国的面貌变得焕然一新——从贫弱挨打变得富裕强盛。
3、魏惠王在位时,没有认识到商鞅和孙膑两个人才的重要性,结果导致商鞅投奔秦国帮助秦国变法、孙膑投奔齐国帮助齐国强军。令人讽刺的是,恰恰是这两人后来帮助秦国和齐国打败了魏国。变法以后的秦国渐渐在河西之战中占据优势,魏武卒不敌商鞅组建的秦国锐士,魏国痛失河西之地。同一时期,在魏国分别进攻赵国和韩国的时候,齐威王两次都采用了军师孙膑“围魏救赵”的策略在“桂陵之战”生擒魏国主将庞涓和“马陵之战”(全歼魏武卒10万人)中大败魏国。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魏惠王也不会用人,没能制定出一个完整的战略目标,他先是采用秦相张仪“欲以秦、韩与魏之势伐齐、楚”的策略,与秦国连横,后来又在齐、楚、韩、赵、燕五国支持下,采用公孙衍的建议进行六国合纵。这种忽横忽纵的政策,导致魏国四面受敌,国势越来越弱,慢慢的在各国夹击中彻底葬送了自己的百年霸业,沦为一个二流国家。

总而言之,魏国霸业的兴衰取决于人才的去留,而人才的去留又取决于国君识人用人的能力。其实仔细想想,这不仅仅是魏国兴衰的历史规律,也是历朝历代兴衰的一个历史规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