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這幾次對人對戰的判斷,郭逵“知兵”名聲大響。郭逵等着就是這個機會,待交趾軍進入伏擊圈,一聲令下,宋軍伏兵殺出,步騎協作,猛攻猛打。

大家好,我們的小倉鼠打洞學會另一種情懷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大概就是這條江
01
反擊戰
大宋神宗熙寧九年十二月,宋軍與安南交趾軍在富良江(越南紅河)對峙,一場決定南方安定與否的戰役即將爆發。
富良江上停靠着交趾軍四百多艘戰艦,桅杆林立,戒備森嚴。
宋軍統帥是大將郭逵,仔細觀察了江上情況,得出結論,強攻看來行不通。
郭逵令士兵砍伐巨木,製造投石機等大型攻擊武器,準備水上戰鬥的大木筏。
然後開始誘敵之計,預先設下埋伏,派出老弱士兵挑戰,交趾軍前來應戰,宋軍一戰就退。
又一隊出戰,每一戰士兵越來越少,越來越弱。
交趾兵大爲狂妄:宋軍不堪一擊嘛!主將李常傑(一個富二代太監)下令主力出發,要一戰擊潰宋軍。
李常傑在越南經常被祭拜
郭逵等着就是這個機會,待交趾軍進入伏擊圈,一聲令下,宋軍伏兵殺出,步騎協作,猛攻猛打。
交趾軍大亂,往後潰退。
岸上宋軍,以投石機發射大石猛擊江上交趾軍戰艦,但見大石呼嘯而來,摧折船桅,粉碎檣帆。
交趾水軍焦頭爛額,宋軍精兵乘大木筏衝殺過來。
水陸並進,打得交趾軍大敗,主力被殲滅大部。
軍中洪真太子、昭文王子戰死,大將阮根被捕。
宋軍全勝。
安南舉國大震,皇帝命令李常傑派代表至軍門向郭逵乞和,願意歸還之前擄掠來的宋朝軍民,與宋軍和談。
這場戰事,安南以害怕宋軍入侵爲藉口,“先發制人”發動戰爭,連克中國三州,殺邊民五萬多人。
宋軍發起反擊,主將郭逵、副將趙卨,率軍加上民夫號稱三十萬,大舉反擊。
一舉收復三州,再攻克安南重鎮廣源州,兵臨富良江。
富良江大勝,俗話說:殺敵一萬,自損三千。關鍵在北方人水土不服,軍中瘟疫流行。病死的兵士差不多有一半,戰鬥力大打折扣,只這條河,就是前進不了。安南乞和,郭逵立即同意,對副將們說:“願以一身活十餘萬人命。”
——有責任我這個人擔着。
可見來不及請示朝廷,郭逵自作主張,與安南講和。
先將傷病將士撤退,郭逵最後撤軍。
02
知兵
大宋仁宗朝名將,行伍出身,成爲高級將帥的,一個是狄青,一個是郭逵。
小郭的兄長在軍中效力,爲國捐軀。
小郭恩蔭進入部隊,韓琦、范仲淹這些大佬見過後,都覺得這個沉靜寡言的年輕人不一樣。
爲韓琦守府庫,一整天坐着不動,自有懾人之威。
成爲軍中一名參謀,時時參與戰事討論。
康定年間,宋軍進攻西夏靈武。
郭逵說:“地方那麼遠補給跟不上,守衛面太大,部隊太少。不算好機會。”
果然大將任福長途奔襲,輜重沒上,被西夏切斷水源,大敗。
慶曆二年(1042),宋軍再次與西夏交手,主將是葛懷敏。
後方指揮部,宰相陳執中和參謀部幕僚討論,都說葛將軍是當世的名將。
郭逵唱反調:“懷敏這個人太好對付了。只怕這次會壞了國家大事。”
陳執中大怒,你一個小參謀懂得什麼?
可過了數日,把郭逵叫來:“你怎麼敢說葛懷敏不算名將而一定會壞了大事?”
郭逵道:“這個人有勇無謀,老是想靠運氣立大功,一上戰場,肯定讓人給拿下。”
陳執中大爲歎服:“你稱得上知兵嘍!前方有消息,葛懷敏全軍覆沒了。”
這幾次對人對戰的判斷,郭逵“知兵”名聲大響。
嘉祐初年,湖北溪蠻彭仕羲造反。
郭逵任總指揮征討,終於有獨擋一面的機會,練練這個知兵的軍官成色如何。
郭逵捉了個彭仕羲的親信,安在自己邊上。
每到一個地方,風俗人情,山川地理,問詢一個細。
特別瞭解各地防務方式。
全面瞭解敵情,即以當地人爲嚮導,大兵臨界,連下二十幾個溪蠻寨子,直取彭仕羲老巢桃花州。
乾脆利落掃平叛亂。
朝廷開始重視郭逵,調到西線對付西夏。
03
談判高人
宋神宗繼位後,王安石變法。
神宗皇帝老想狠狠揍西夏,報一箭之仇。
種家將種鄂長年在西北,誘降了西夏將軍嵬名山,攻取了綏州。
這對與夏軍作戰老是喫虧的宋軍是個要大炫特炫的成績,嵬名山降宋後,賜名趙懷順。
——政治上的意義要大於軍事上的實質。
西夏軍反擊,殺了宋將楊定。
朝廷決定火燒並放棄綏州。
郭逵堅決反對:“綏州正好用來安置嵬名山投降過來的一萬三千多族人。絕對不能放棄。”
藏了詔書。
西夏人提議用塞門砦和安遠砦換綏州,朝廷答應。
郭逵一眼看穿夏人的詭計:“這是張儀欺楚的招數。”
——春秋時張儀答應給楚國六百里地,騙得楚王后改口六里地。
——他派出使者,要西夏人先把這兩個寨子割讓再說。
果然不出所料,兩個寨子遠離邊境線,根本劃不到宋境來。
事實面前,西夏人閉嘴,綏州算是歸了宋。
神宗非常高興,郭將軍這才把藏了詔書的事上報並請罪。
詔令表揚了老郭:“有你在西線,朕無西顧之憂。”
在郭逵的堅持下,宰相韓琦同意把丹州的糧草運給綏州。
老郭把綏州精兵兩千全部刺字——水滸林沖他們那樣臉上刺字,其他人手上也刺上“忠勇”字樣,這樣都沒得跑了。
綏州附近的田地讓與他們耕作,終於長久安定下來。
郭逵非常善於談判。
遼國派人來要天池縣廟地,主帥龐籍把這事交給郭逵。
老郭查找到宋太宗年間遼國人給天池縣的信,其中就明確指出:
天池廟地,已屬南朝(宋)。
不能擅自祭祀。
文件拿出來,擺在桌面上,遼國人又慚愧又服氣。
早些年,保州軍隊譁變,郭逵前去招降。
譁變的三四個主要軍官當年和郭逵都在范仲淹手下工作過。
郭逵當即單騎入城,和大家講道理,擺事實。
這和朝廷對着幹,是死路一條,現在既往不咎,還是投降吧。
軍官們同意放下武器歸順,可還是擔心,萬一朝廷翻臉不認帳,自己不還是死?
郭逵說:我留下來當人質,押你們手上。
如果你們投降朝廷不赦免,你們先殺了我。
軍官們沒話說,好,就這麼辦!
開城投降,大小平安。
郭逵建的首功,來自談判桌上。
04
一代宿將
綏州得以保存,郭逵藏匿朝廷詔令,是個關鍵。
雖然立功,這膽子太大——追究起來,是殺頭的罪。
富良江之戰迫於形勢,郭逵與安南軍和談,並自行撤軍。
終於受到朝廷的處分,貶爲左衛將軍,安家洛陽。
老郭閉門謝客,專心讀書,一靜就是十年。
能幹的人有自己的主見,並且固執地堅持已見,自然經常就與上司鬧彆扭。
種鄂誘降敵人,又屢勝西夏軍,名聲響亮了。
西線總指揮(文官擔任)韓絳很信任他。
種鄂的父親就是名將種世衡,種將兄弟父子在西北威名遠揚。
韓絳聽從種鄂的建議,打算攻取橫山,召集郭逵商議。
但郭逵對種鄂卻不感冒。
反對說:“種鄂異想天開。他本來就是靠他爸爸的名氣當上將軍。打橫山只怕不妙。”
韓絳大怒,把郭逵撤職。官場也如戰場,——有脾氣的將軍,許多互相是不服氣的。
像三國的關羽就看不起黃忠。
郭逵治軍,愛惜將士,對副將偏將都能用其所長,所以部隊的戰鬥力發揮最大化。
每次戰前,對敵我的情況,天氣、地形都進行全面的調查,謀定而後戰。
名聲在宋軍中很響亮,軍中大部分軍官還是佩服郭逵。
對安南之戰,就是主將、副將不和,主將辭職。
朝廷問副將趙卨誰擔任主將?
老趙就推舉郭逵。
神宗皇帝也相當看重郭將軍,曾經特意問他諸葛亮的八卦陣真的這麼了不起?
是什麼回事?
郭逵答:“兵無常形。這個是相生相剋的一個陣法。”
專門給皇帝講了大半天。
後來他在西北,用八卦陣練兵,開始不成功。
郭將軍挑了六十四個軍官,能夠按金鼓聲、旗色號的變化,前進後退。
即完全聽令於旗號金鼓。
每人帶一隊,果然練得像模像樣。
看來諸葛武侯的八卦陣是有,是可以制人於死地。
只是後世的人沒理會他的高招罷了。
郭逵是那種話不多,臉很臭,朋友也不多的沉默派。
年輕時他經常到東京固定的一家酒家,帶兩個大燒餅,拿一本《漢書》,佔個位置,傍若無人讀書。
肚子餓了,喫燒餅。
店裏買酒,喫完喝完,繼續讀,天黑走人。
那道風景相當好看,鐵鑄般固定在那一角,人人稱奇。
這樣一個人,似乎特別不近人情。
但他單騎入叛軍之城,自作決定率大軍撤退,又特別地有擔當有人情味。
將軍白玉在一次戰役中有過,大將李復圭要殺他。
白玉哭着拜請郭逵照顧自己的老母親,郭逵動了俠肝義膽,堅持不交出白玉,再三申明白玉罪不至死。
終於保住了他一條命。
後來白玉在另一場戰役中立了大功,神宗皇帝都知道了。
表揚白玉,並專門獎勵郭逵:“白玉能將功補過,都是將軍你的功勞。”
郭將軍後來再次啓用,擔任了些虛職,他也很有自知之明,一而再再而三地要退休,終於回到洛陽。
六十七歲病逝在那兒。
後人把大唐名將郭元振、郭子儀,加上郭逵並稱“三郭”,讚許都是“一代宗臣”。
不過郭逵比起兩位前輩,那差有那麼一截。
來源:歷史教師王漢周
作者:米七六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