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統一北方功績那麼大,爲什麼一直被黑爲奸臣?他是奸臣嗎?

曹操的評價:亂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曹操是個很有爭議的人物,他後來被渲染成奸臣的代表。但無論後世怎麼評價,說他是奸雄也好,說他是奸賊也罷,都否認不了他是一世英雄。尤爲可貴的是,他還是個軍事家,文學家,他最不該說那句話:寧可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我們不去考證他到底說沒說過,總之就這句話,把曹操在《三國》這部書裏的位置,就因此被定位在了大反面。但是這不併不影響他的才華。亂世之奸雄,這五個字他當的起。治國之能臣,他亦當的起。

“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是出自當時一位品評家許劭對曹操的一翻評價,除《三國志》裴注和《世說新語》外,還有范曄《後漢書·許劭傳》都有記載。

曹操之功,削平羣雄,統一北方。曹操的發績,是從鎮壓黃巾起義開始的。在鎮壓黃巾起義的過程中,通過招兵買馬、誘降義軍、招降敵將、招降敵兵等手段,網羅了許多人才,擴充了軍事實力。

先是高舉“忠義”大旗,矯詔聚集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然後奉迎獻帝遷都許昌,“挾天子而令諸侯”,逐步削平了袁術、呂布、張繡、袁紹、劉表等割據勢力,統一了北方,結束了北方軍閥割據的混亂局面。

爲三國鼎立、三國歸晉奠定了基礎。 曹操統一北方以後,爲了解決軍糧缺乏的問題,在北方分兵屯田,興修水利,對北方農業生產的恢復有一定的作用。他用人唯賢,重視人才,敢於打破世族門第的觀念,羅致了許多地主階級中下層人物。

他還對那些稱霸一方的地方豪強加以抑制,不至使他們尾大不掉,並採取強有力的措施加強中央集權,削弱地方和軍閥權力。這些舉措,不但鞏固了搖搖欲墜的漢末中央政權,而且使北方的社會經濟得到了迅速的恢復和進一步發展。

北方在一個相對較長的時期內,處於和平環境之中,人民得到了休養生息,國力得到了不斷加強,爲曹操死後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和最終三國歸晉天下一統奠定了基礎。

對建安文學的發展作出了較大的貢獻. 曹操是東漢末年傑出的詩人和文學家,對建安風骨的形成和建安文學的發展作出了較大的貢獻。圍繞在曹操的身邊,不僅有王朗、鍾繇、王粲、陳琳等一班文人,

更有曹丕、曹植兩個獨具文學天賦的兒子。在他的積極倡導和大力支持下,漢末朝堂文學氛圍十分濃厚,湧現出了中國文學史上著名的“三曹七子”。他的詩歌,氣魄雄偉,慷慨悲涼;他的散文,清峻整潔。在第四十八回“宴長江曹操賦詩”中,他觸景生情,吟出了“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無枝可依”、“山不厭高,水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等美妙的詩句。就憑曹操能詩能文這一點,也是其他三國羣雄所難於相比的。

許劭(shào)(約150年—約195年),字子將。汝南平輿(今河南平輿縣射橋鎮)人。東漢末年著名人物評論家。據說他每月都要對當時人物進行一次品評,人稱爲“月旦評”。曾經評價曹操爲“君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漢末南渡投靠劉繇,後隨其逃往豫章,在豫章去世。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漢族。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 ,三國中曹魏政權的奠基人。以漢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馬超、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並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曹操在世時,擔任東漢丞相,後爲魏王,去世後諡號爲武王。其子曹丕稱帝后,追尊爲武皇帝,廟號太祖。

圖片來源網絡。謝謝大家關注,可要留言哦,小編有大家的支持會越來越寫好。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