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母親離開的時光裏,敬一丹對生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因此更加坦然面對老去的歲月,珍惜今天的生活,“等到自己真正力不從心的時候,我面前也依然有一個從容老去的榜樣,就是我媽媽”。敬一丹:媽媽對待年齡、對待歲月的態度影響了我,在慢慢變老的過程中,我十分珍惜今天的生活。

  敬一丹朗誦《母親是一種歲月》

  編者按:“媽媽老去了,她也是站在夕陽裏,背景是絢麗的晚霞;媽媽走了以後,我站在了夕陽裏。我沒有感覺身邊的晚霞有多絢麗,更多的是看到生命盡頭的月光”。

  母親節之際,央視原主持人敬一丹攜新書《牀前明月光:爲親愛的媽媽送行》做客人民網文藝星開講。在母親離世後的一年裏,她通過寫書的方式和母親進行了靈魂對話。

  “逝者漸遠,留給我們的一切都將保持着生命的溫度。對生命的認識和體驗會幫助我們獲得心靈深處的寧靜。擦去眼淚,我要在陽臺上種花了,用我媽媽給我留的種子。”在這場漫長的告別中,敬一丹回望母親的人生經歷,帶着她留下的精神遺產繼續前行。

  在母親離開的時光裏,敬一丹對生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因此更加坦然面對老去的歲月,珍惜今天的生活,“等到自己真正力不從心的時候,我面前也依然有一個從容老去的榜樣,就是我媽媽”。

  “每每想起媽媽,心中就會萌生出一種力量”

  人民文娛:看完《牀前明月光》,我們被文中記錄的深情所打動。寫這本書的初衷是什麼? 爲什麼會用“牀前明月光”這句詩?

  敬一丹:這本書是我和母親的一次靈魂對話。我媽媽有記錄的習慣,我繼承了這一點。她在病牀上曾經跟我說,“你把這段日子寫寫吧”。她很想把自己人生最後的時光裏對生命的認識、刻骨銘心的感悟寫下來,但沒機會了。我作爲一個生命的接力者,記錄下她生命最後一段旅程。

  “牀前明月光”,是我們從小就熟悉的詩。在媽媽牀邊照顧她的時候,我能夠感覺到她的生命一點一點走到盡頭;但是,即使天慢慢地黑下去,暗夜也是有光的——就像月光,是一種對待生命的態度,是家人之間的溫情。“牀前明月光”,最能夠表達出我的心情。

  敬一丹和媽媽。長江新世紀供圖

  人民文娛:寫作的過程也是回憶的過程,在整理母親生平、回憶與母親相處的時光時,您經歷了怎樣的寫作心路?

  敬一丹:媽媽去世以後,我試圖動筆寫她,卻發現這是一件特別難的事兒。因爲這是痛感記憶,我很難承受寫的過程。

  但這個時候,媽媽的遺傳在我身上又起作用了。她是一個做事明確、方向感很強的人,堅忍、有耐力。在我寫不下去的時候,每每想起媽媽,我心中就會萌生出一種力量,堅持把這件事兒做完。

  在我寫這本書的過程中,我清晰地看到了媽媽的生死觀和人生觀。我對媽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她用自己的人生給我上一堂特殊的生命課。

  人民文娛:去年有一部叫《別告訴她》的電影,提出了一個很多家庭曾遇到過的問題:“當親人患病後,到底告不告訴她(他)?”我們應該怎樣面對這樣的內心困境?

  敬一丹:最初,我也會有這樣的糾結,聽我媽說一些生死話題的時候,我還有意把話岔開。其實那個時候,她對自己生病的事情已經非常清楚了,她想盡早把對生命的態度、把自己的經歷和想法告訴孩子們。

  我媽是一個挺豁達的人,什麼都看得很開,我很佩服她。當逐漸衰老的時候,她還是保持着積極樂觀的態度,經常用我姥姥跟她說的那句話,“不是還沒死嗎?”只要還活着,每天就要把自己收拾得利利索索,該怎麼樣就怎麼樣。

  我媽做了一輩子公安工作,她對這個職業有特別深的感情,所以決定在遺體告別時穿警服來謝幕。她也早早寫了遺囑,以從容的態度來面對生死。

  “等我力不從心時,媽媽是我從容老去的榜樣”

  人民文娛:家裏老人的離去會對未成年孩子產生影響,您如何跟晚輩講述母親的離世?

  敬一丹:我書裏專門有一章叫“生命課”,談到了如何對家裏的孩子談生死。我們家是一個四世同堂的大家庭,我姐姐的孫女雯雯,她的父母做得特別好,沒有忌諱“死”這個字,還和孩子一起來紀念老人。

  對幼小的孩子來說,如果經歷了這樣的生命課,會在她心裏種下一顆種子,在今後的生活裏,她會以更健康的心態來面對失去,面對這個充滿不確定的世界。

  敬一丹。長江新世紀供圖

  人民文娛:很多人都會畏懼年老,您怎麼看待人與年齡之間的關係?

  敬一丹:我記得自己三十多歲的時候,對着鏡子發現了臉上的皺紋,心裏隱隱有一些不安。三十歲也是一個女人挺在意的年齡。這時候,我媽就站在我身後說,一丹啊,少有少的美,老有老的美。這句話對我太有啓發了。

  媽媽的從容讓我們忽略了她的年齡。在她80歲的時候,我們一大家子人爲她祝壽,她還是活力四射的樣子。直到生命的最後幾年,她纔開始提到“年邁”。

  人民文娛:母親給您留下怎樣的精神遺產?

  敬一丹:媽媽對待年齡、對待歲月的態度影響了我,在慢慢變老的過程中,我十分珍惜今天的生活。我雖然也很懷舊,但仍會面向前方,昨天和今天,各有各的好。等到自己真正力不從心的時候,我面前也依然有一個從容老去的榜樣,就是我媽媽。

  媽媽給我的精神遺產,影響了我的職業方向,使我成爲了今天的模樣。她特別喜歡記錄和分享,不知不覺,我也把記錄當成一種生活習慣,後來又成爲了自己的職業。

  媽媽留存了家裏68年間的1700多封家信,這是我們的傳家寶,是一筆不可替代的精神財富。我編寫了一本書《那年那信》,以故事的方式講給我家的孩子和年輕的讀者們。讓我欣慰的是,這本書送到了媽媽牀前,給她帶來了精神的慰藉。

  “最重要的不是送花,而是傾聽母親的表達”

  人民文娛:老話說,長輩年紀再大也是前面擋風的樹。母親去世之後,您心態上有了哪些變化?

  敬一丹:有長輩在前面的時候,我們對歲月、對年齡的感覺是模糊的。就算媽媽老去了,她也是站在夕陽裏,背景是絢麗的晚霞;媽媽走了以後,我站在了夕陽裏。我沒有感覺身邊的晚霞有多絢麗,更多的是看到生命盡頭的月光。

  人民文娛:母親節到了,關於我們和母親的情感交流,您有哪些建議?

  敬一丹:一些年輕人跟我說,“我也想和我媽交流,可是沒有話題”。我建議他們認真地向媽媽發問,媽媽一定會找到聊天的話題。

  你對媽媽所經歷的歲月沒有好奇嗎?你不想對自己家庭的精神DNA做一些更深的理解嗎?請用一種恭敬的態度去傾聽母親吧。

  母親節到了,對一個母親節來說,最重要的不是她能不能收到一束康乃馨,而是你是否願意傾聽她的表達。

  人民文娛:退休後,您堅持做公益,依然活躍在舞臺上,用文字記錄下回訪的新聞人物。爲什麼還會繼續保持“步履不停”的狀態?

  敬一丹:退休以後做的事有很多是出於慣性,畢竟30多年的職業生涯形成了記錄的習慣。過去,我用鏡頭和話筒記錄,現在更多使用文字去記錄。

  我回訪了多年前曾經採訪過的留守兒童,還計劃回訪那些讓我念念不忘的孩子們:農村的孤兒,麻風村的孩子,大山裏的貧困兒童。

  人民文娛:目前,您有哪些新的夢想想要去實現?

  敬一丹:每當被年輕的同行問到“什麼夢想”的時候,我就在想,對於我這樣一個已經站在夕陽裏的人來說,被人提醒繼續實現“夢想”,也是一種前行的力量。

  變老的時候,一定要變好。離我最近、最實際的夢想是,讓自己更好地老下去,跟上時代的節奏,不要被落得太遠。(郭冠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