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爲一個在海邊長大的人,小編最得意的莫過於能夠經常喫到海鮮。活蹦亂跳的鮮蝦、澄黃誘人的蟹黃、緊實鮮美的扇貝、還有入口即化的鰻魚……真是想想都讓人口水直飛三千尺啊ˋ( ° ▽、° )。咦,說了這麼多喫的,莫非今日份的小編是個美食博主? 非也。在這個人人種草的時代,小編決心做個善良的人,不給大家種草餐廳美食,幫大家守護錢包以防錢包瘦身了。誠然,海鮮的美味十分的誘人,小編這次就帶大家瞭解這麼鮮美的海鮮是怎麼到達你的餐桌,令你食指大開的!

    在本週六播出的《傳承》(第二季)的第六集《流變》中,就給我們介紹了一種被世界公認的最佳生態捕撈方式之一——延繩釣。五百多年前,它由福建崇武引入浙江玉環這個海島縣,因其取之有道,只釣大魚不傷幼魚,這種捕撈方式至今一直被浙江玉環當地漁民所沿用。何爲延繩釣?跟別的捕撈方式比起來會不會很複雜?從漁船上放出一根幹線,上面每隔一定跨度繫有支線,支線上綁着釣鉤和浮子,使釣鉤上的魚餌懸浮在一定深度的海水裏,誘引水中魚上鉤,從而達到捕撈目的,這便是延繩釣。 

聽起來怎麼感覺好像有點抽象?我們不妨跟着有二十多年出海經驗的漁船業務小能手薛剛,來看看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吧!出海捕撈,從來就不是一個人的孤軍作戰。這一次,和薛剛出海的就一共有10名船員。船長負責確定下釣位置,船員負責切餌、下釣、起釣。靠山喫山,靠海喫海,這一波忙而不亂的高效操作,顯然是漁民們通過多年的經驗積累下來的。但捕撈的成果除了取決於漁民的捕撈技術,也要看天喫飯,受到天氣的影響。 

如出海捕撈時遇上大風大浪,薛剛等人就會比平日更累。船隻擺來擺去、人在船上站不穩,這些情況都加劇了捕撈的難度;不過影響最大的,便是釣繩在起釣的過程中出現打結的情況。如果這時候處理不當,釣繩很有可能會全部絞到一起。

爭分奪秒的解決打結的釣繩、與惡劣的天氣和搖擺的船隻作鬥爭,擁有豐富出海經驗的薛剛帶着他的船員在這隻“東海32162號”漁船上盡着他們最大的努力。從下釣到起釣,這中間長達七八個小時的過程中,漁民們需要不停地製作釣具、準備餌食、投放釣具、起線取魚。當然,如果能遇到魚羣扎堆的魚窩子,看着鰻魚一條接着一條上釣的情況自然是最好的。

無論怎樣的結果,都逃不過對大自然的倚重。盡人事,聽天命。如薛剛般的漁民們在一艘艘他們熟悉的漁船上盡心盡力做事,無非是爲了更好的成果。至於未知的天氣因素,縱然對他們有所影響,但也無法把控。

除了要嚴格按照潮汐變化的規律外,薛剛他們在決定作業時間的時候還要順應天氣的變化。如果碰上難得的好天氣和不錯的捕撈點,延期回港也是可以有的! 

流變,體現在延繩釣捕撈技藝上,其實就是不變與堅守。時代一直在變,技術不停更新,但中國人始終尊崇“不涸澤而漁”的鐵律,讓古老的延繩釣捕撈技藝,數百年來從未改變,那是我們始終在追求的人與自然共存之道。是爲法則,講究的是分寸與尺度。

咦,說了這麼多,不知大家有沒有發現,雖然小編這次沒給大家種草餐廳美食,但是小編卻給大家種草了《傳承》(第二季)這部紀錄片。美食固然誘人,但假如我們能夠了解到美食背後的故事與文化,那麼我們在品嚐美食的時候,除了能夠感受到來自舌尖的快感,自然也能夠感受到來自內心的滿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