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婦好第一次統兵作戰緣於羌人對商邊境的進攻,武丁手下將領始終沒能戰勝對手,逐漸處於劣勢,就在這時,婦好站出主動請纓,武丁先是卜卦認爲上吉,就讓王后婦好帶領久經沙場的將領禽、羽等人,統率一萬三千大軍前去迎敵。武丁執政期間改革祭祀制度,加強王權,對周邊的土方、舌方、羌人等方國部落進行一系列戰爭,取得了勝利,令國力強盛,而輔佐他中興的就是婦好。

中國擁有這五千多年的歷史文化,承載着無數古人的思想和智慧,同時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古代女性一直都是處於劣勢的地位。

一直都處於相夫教子,不能拋頭露面的情況。但是在歷史的長河中也湧現了少數女人擔當重要角色的情況。

例如武則天、呂后、花木蘭、冼太夫人、婦好等巾幗不讓鬚眉的歷史人物。

今天讓我們一起來談談歷史上第一位巾幗不讓鬚眉的女將軍。

說到女將軍,很多人第一時間會想到花木蘭,冼太夫人、秦良玉等人。雖然正式被國家任命的女將軍只有秦良玉,但是真正第一位女將軍當屬婦好了。婦好,一個女人,一個軍事家、政治家,第一個被載入史冊的女人。

根據歷史記載,她是商王的王后,也是商王開疆擴土的得力將領。她屬於集美貌和智慧一身的人,同時她的勇氣也是無人可比,作爲封建社會,女性地位極其低微,她能第一個站出來面對戰場,而且帶領軍隊打仗的女性,是需要非常大的勇氣和智慧的。

一個對於中華歷史具有重要貢獻的女人,她的胸懷就是上萬精兵的魂魄與本色,她那俊美又威儀的臉上飄逸着睿智與韜略,朗星一樣的眼神,挑戰生命的底蘊,超越了世俗與平庸,是一面飛揚着精神的旗幟。

婦好,名叫好,婦是一種親屬稱謂,又是一種尊稱,銅器銘文又寫作“後母辛”,這源於她的廟號稱辛,即乙辛,也就是周祭卜辭中的“妣辛”,是商王朝第二十三代王武丁的王后。婦好墓於1976年於河南安陽殷墟發現,墓中的謎團目前正在不斷髮掘之中

武丁被稱之爲中興君主,遷都殷的君王盤庚的侄子。武丁執政期間改革祭祀制度,加強王權,對周邊的土方、舌方、羌人等方國部落進行一系列戰爭,取得了勝利,令國力強盛,而輔佐他中興的就是婦好。

婦好第一次統兵作戰緣於羌人對商邊境的進攻,武丁手下將領始終沒能戰勝對手,逐漸處於劣勢,就在這時,婦好站出主動請纓,武丁先是卜卦認爲上吉,就讓王后婦好帶領久經沙場的將領禽、羽等人,統率一萬三千大軍前去迎敵。

要知道在三千多年以前,對於戰爭,規模都不是很大,人數幾百到上千,可以說婦好這一萬三千兵馬聲勢浩大。

羌人,控制着西北地區,降服了許多過去臣服商王朝的方國,然而入侵商境。

婦好一戰揚名,讓武丁看到了婦好的軍事天賦,便開始了征戰四方,對土方、巴方、夷方諸方國都取得勝利,笑傲疆場,在對巴方作戰時,根據戰場形勢,巧妙設伏,斷巴方軍隊後路。

當正面的商朝部隊擊敗巴方部隊,潰敗下來的巴方士卒,陷入婦好事先佈置的“口袋”中,予以殲滅,這也是有文字記載的中國歷史上最早的設伏殲敵。

每次婦好統兵凱旋歸來,武丁都要親自出門迎接,設宴慶功,並且婦好擁有自己的封地。“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婦好更是商朝主持祭祀的人,權傾上下,榮耀無比。

婦好的名字,最早被人們知道,是出現在甲骨文中,一直處於迷霧之中。

她的傳奇故事,因墓葬的發現揭開了神祕的面紗。不過婦好年紀輕輕的時候就死去了,給商王留下了遺憾,同時如果她不死,商王朝最終的結果估計也有一定的改變吧。

商王武丁在婦好死去非常的傷心,於是用了很多金銀珠寶等貴重物品陪葬,這些陪葬的物品給後來歷史研究者提供了很大的幫助,爲考古界打開了一扇門。

在安陽殷墟遺址的西邊,距離洹河不太遠的地方有一個土崗,高出正常的地面約半米左右,這高崗一直是荒地。

到了七十年代,安陽市政府想把這塊土崗平整一下,變成良田,於是,考古工作者就對這塊土崗先進行了考古鑽探,竟然發現下面是極其密集的夯土房基,考古工作者預感到什麼,就進行了發掘,剛開始發掘,發現這僅是一個規模一般的豎穴墓,但隨着發掘的進展,驚喜接二連三,不斷出土國寶級文物,這些陪葬品分爲六層,共出土了1928件珍貴文物,

玉器、寶石器、象牙器、骨器、蚌器等,其中青銅器就有468件,還出土了戈、鉞、鏃等武器,兩件精美的大銅鉞更是讓人驚歎。

其中一件大銅鉞長39.5釐米,刃寬37.5釐米,重達十八斤,鉞上飾雙虎撲噬人頭紋,有“婦好”二字銘文,據專家考證,這件大銅鉞不是實戰兵器,應該是婦好統帥兵馬的權力象徵,是禮器,可見婦好在當時掌管着征戰統兵之權。

在出土的青銅器上,有109件刻有“婦好”的名字,據專家講,在發現的甲骨文上,有二百多片提到婦好的故事,比如“辛巳卜,登婦好三千,登旅萬,呼伐羌”;婦好墓的出土,振奮了世人。

一幕幕歷史活劇開場與謝幕,這甲骨文爲歷史作證,這婦好墓,三千餘年負載着一串串神奇的過往,守望着曾經的輝煌。專家們認爲,正是婦好的南征北戰,使中華文明得以延續,並傳承至今。

可以說,婦好是中國歷史上擁有封地與軍隊的第一位女性。絕對的盛世氣質,絕對的萬千風情。

然而這樣一位主持商朝征伐與祭祀的婦好,卻三十餘歲死於難產,讓人惋惜。遠去了旌旗與戰鼓,遠去了祭壇與神明,唯有這殷墟高崗,守護着一縷早殞的芳魂,絕代風華與天生智慧,永恆在甲骨文上。

多少壯闊的場景繚繞心頭,但歷史已經過去,我們現在更應該展望未來,在以後的日子裏活的更爲灑脫,所謂巾幗不讓鬚眉,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