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明朝众多名将中,仅有袁崇焕一人获得清朝皇帝如此褒扬厚待,简直把他捧上了天。天启皇帝意识到袁崇焕才气过人,立即亲自召见了他,并破格提拔他为兵备佥事、督关外军,袁崇焕从此走上抗击清军的一线战场,并一步步升任蓟辽督师,成为主持明朝抗清战争的主帅。

明朝末年,长达二十多年的明清战争中,明朝方面涌现出许多威震一时的名将,蓟辽督师袁崇焕就是其中之一。在波澜壮阔的明清战争中,袁崇焕舍生忘死保家卫国,指挥明军两次重创清军,使得清朝遭遇罕见的大惨败,成为明朝为数不多能正面战胜清军的名将之一。
袁崇焕,生于1584年,卒于1630年,字元素,号自如。他的籍贯有些模糊不清,《明史》记载他是广东人,《明季北略》记载他是广西梧州藤县人。《明季北略》的作者计六奇就是明朝人,更为了解与袁崇焕有关的第一手材料,因此他的说法应该准确度更高一些。
袁崇焕出身平民家庭,自幼苦读圣贤书,想通过科举考取功名出人头地。但他时乖命蹇,屡试不中,一直到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才考中进士,被授予福建邵武知县之职,此时的他已经三十五岁。
袁崇焕虽是文臣出身,但“为人慷慨负胆略,好谈兵”,对军事兴趣浓厚。明朝末年,国家多难,边事方殷,战事不断。袁崇焕虽职务卑微,却心忧天下,经常通过各种渠道了解明朝内外战争的战况,对明朝在辽东与清朝的战局尤为关注。
每逢有退伍老兵从前线回乡,袁崇焕都会登门拜访不耻下问,详细了解前线战况和战事细节、边疆地理等情况,渐渐地“晓其厄塞情形”,渴望自己也能到前线作战,报效国家。
天启二年(1622年),袁崇焕赴京陛见,与诸位大臣纵谈辽东战事,他的出众见识和过人胆气,引起了御史中丞侯恂的注意。侯恂立即向天启皇帝上奏,申请把袁崇焕调任兵部职方司主事。
袁崇焕上任不久就,就干了一件令人瞠目结舌之事:他身为手无缚鸡之力的一介文臣,却孤身一人微服出行,来到危机四伏的山海关外辽东前线,亲身调研一线战况,一时满朝皆惊。天启皇帝意识到袁崇焕才气过人,立即亲自召见了他,并破格提拔他为兵备佥事、督关外军,袁崇焕从此走上抗击清军的一线战场,并一步步升任蓟辽督师,成为主持明朝抗清战争的主帅。
袁崇焕上任后,果真没有让众人失望。他先在天启六年(1626年)正月的宁远保卫战中,重创努尔哈赤亲自带领的八旗精锐,使得清军伤亡惨重,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大败。后来又在天启七年(1627年)正月,再次击败皇太极带领的八旗主力,史称“宁锦大捷”,再度重创清军。
离奇的是,袁崇焕堪称清朝死对头,清朝皇帝却对他青眼有加。乾隆皇帝多次对他大加褒扬,“袁崇焕督师蓟辽,虽与我朝为难,但尚能忠于所事,彼时主暗政昏,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辟,深可悯恻”,“洒一腔之血于朝廷,付七尺之躯于边塞,至此为之动心欲泪”。他还百般寻访袁崇焕家族后代,请入京城授予官职。在明朝众多名将中,仅有袁崇焕一人获得清朝皇帝如此褒扬厚待,简直把他捧上了天。
清朝皇帝为什么要如此看重袁崇焕?实际原因很简单。他们一是想把忠君为国的袁崇焕树立为榜样,号召清朝臣子都效仿之,做一个效忠皇帝的忠臣。第二是想通过袁崇焕忠君爱国反被崇祯皇帝冤杀的不幸经历,来反衬明朝皇帝的昏庸无道,从而借机打击中原士子对明朝的故国之思,为清朝取代明朝寻找道义上的正统性。故此明朝忠臣袁崇焕,才会受到清朝皇帝的有意褒扬拔高。
参考资料:《明史》《明季北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