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盛恩頤不是盛宣懷正房太太的兒子。他還特意去求慈禧太后給兒子賜了一個名字,名字中承載着盛宣懷對兒子所有的希望和寄託,希望盛恩頤能子承父業,成爲一名實業家,而盛恩頤窮奢極欲的上半生,給曾經無比榮光的盛家抹了黑。

創業難,守業亦難,需知物力惟艱,事事莫爭虛體面——吳玉章

一個春日的傍晚,兩個男人在公園的大門躑躅不前,他們身形佝僂,衣衫襤褸,菜青色的臉,一看就知道是好久沒有喫過飽飯。他們想去公園裏玩一下,可翻遍了衣服的每個角落,也沒能翻出一分錢來。

其中一個男人重重地唉了一口氣,對另一個男人說:“恩頤,你今天還打算去賭錢嗎?”那個叫恩頤的男人愁眉苦臉地看向遠方,恰好看到了曾經他居住過的花園洋房。那白色的圓形房頂,就是富貴與地位的象徵。他實在是想不通,自己到底是如何淪落今天這般田地的?

這個滿腹愁緒的男人,就是民國著名的敗家子——盛恩頤。他因賭錢曾在一夜之間輸掉100棟樓,在短短几十年內就將盛家家產揮霍殆盡,到老年時光景無比悽慘

父親的榮光

說到胡雪巖,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而盛宣懷卻沒幾個人知道了。同爲清末的買辦商人,胡雪巖帶着商人特有的投機和精明,而盛宣懷不僅做實業,還辦教育,熱心公益。兩人商戰博弈,盛宣懷勝出,成爲民國首富


清末,盛宣懷進入李鴻章幕辦理洋務,這激發了他的經商才能。他也是清末洋務運動的核心人物的之一。

投資礦山,接手鐵廠;修鐵路、辦銀行、建學堂,大力發展紡織、航運等實業。不僅如此,盛宣懷還組織賑災,開展募捐,併成立了中國紅十字會。

盛宣懷爲中國近現代的經濟、教育、慈善事業的發展做出過重要的貢獻,被譽爲“中國實業之父”、“中國商父”、“中國高等教育之父”。

他還創造了11項“中國第一”:第一家銀行中國通商銀行,第一所高等師範學堂南洋公學(今交通大學),第一條鐵路幹線京漢鐵路等等。


1916年,盛宣懷去世,對於遺產分配,盛宣懷錶現出一個現代實業家所具有的眼光和格局。他成立家族基金,把一大半的資產捐給了慈善事業,給7個太太和十幾個子女留下了高達1300萬兩白銀的遺產。

兒子的墮落

盛恩頤不是盛宣懷正房太太的兒子。他是姨太太莊夫人所生。莊夫人在盛宣懷去世後,成爲盛家的掌門人。

盛宣懷一共有7個太太,十幾個子女,其中兒子就有8個,前面三個夭折了,所他特別疼愛和重視盛恩頤這個四兒子,把他當成長子來看待,希望他能承擔起傳宗接代的任務。

他還特意去求慈禧太后給兒子賜了一個名字,名字中承載着盛宣懷對兒子所有的希望和寄託,希望盛恩頤能子承父業,成爲一名實業家,而盛恩頤窮奢極欲的上半生,給曾經無比榮光的盛家抹了黑。

盛恩頤從出生起,在家就倍受重視,上至各房太太,下到僕人女傭,全都讓着他,疼着他。盛宣懷對兒子是“含在嘴裏怕化了,捧在手裏怕摔了”。

盛恩頤任性、刁蠻、胡作非爲、頤指氣使、揮金如土。他的父親工作繁忙,疏於管教,久而久之,盛恩頤就養成了浪蕩公子哥的性格。

盛宣懷爲了盛恩頤的前程,還特地將他送去英國倫敦大學和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留學鍍金。回來之後,將漢冶萍公司總經理的職位留給盛恩頤,還讓他在津浦鐵路局擔任重要職務。

盛宣懷對盛恩頤十分溺愛,百依百順,還把他當成盛家家業的第一繼承人。盛宣懷去世之後,盛恩頤卻開始了自我放飛的生活。

他出手豪氣。家裏金銀成堆,揮霍無度。他家裏有一輛進口奔馳豪車,是全上海第一輛。爲了顯示他的壕氣,車牌用純銀打造。因爲他在家排行老四,汽車租界牌照是4444,其他地方牌照是4,車一開到大街上,大家都知道,盛家老四又出來閒逛了。

盛恩頤自己揮霍無度不說,又愛玩又愛娶姨太太,年紀輕輕姨太太都有7,8個。於是他給每個姨太太都送了一幢花園洋房和一部進口轎車,男僕女傭一大羣。還在跑馬場養了70匹馬,每匹馬都價值不菲

他又是一個不務正業的人。接手父親的公司後,卻過着晝伏夜出的生活。每天睡到日上三杆,下午四五點起牀,不是爲了去公司上班,而是爲了出去玩,發現家裏沒有現錢了,銀行已經打烊下班。

他只得差僕人拿了家裏的古董去當鋪當換錢,第二天早上又差人用錢把古董賄回來。這件事讓盛恩頤淪笑柄——當鋪成了他家的銀行,要錢隨便取。

不僅愛玩,又愛賭錢。有一次,他在一夜之間把他家位於上海北京路的以及黃河路的部分房子和弄堂輸了個精光,總計有1百棟樓,輸給了浙江督軍盧永祥的兒子盧筱嘉。這1百棟樓換算成今天市價,達1百多億。

不過,盛恩頤也並沒有覺得自己有什麼損失,反正家裏有礦,心裏不慌。他從來沒有經歷過創業的艱辛,更沒有體會過財富的來之不易,所以花錢眼睛都不會眨一下。這件醜事若是盛宣懷地下有知,一定死不瞑目。

盛恩頤還喜歡抽大煙。據盛恩頤的兒子回憶,盛恩頤在漢冶萍公司出任總經理時,他是躺在煙榻上,邊抽着大煙,邊批着文件。

後來,盛恩頤娶了民國總理孫寶琦的女兒,富二代加上官二代的配置,盛恩頤可謂是走上了人生的巔峯,可是這依然無法改變他花錢如流水的毛病。

不用心經營,公司全部做虧空;沒有公司之後,盛恩頤就靠喫祖上的家產度日。哪怕金山銀山,也經不起盛恩頤這樣揮霍,家產漸漸虧空。

悲慘的結局

盛恩頤的生活已經到了捉襟見肘的地步,他不得不厚着臉皮去向自己的兒子盛毓郵借錢,因爲盛毓郵那時年紀小,他分到的家產沒有動。

借錢之前,盛恩頤對兒子是一番噓寒問暖,借完錢不光不還,下次還來。盛毓郵直到成年以後都害怕父親請自己喫飯——又來借錢了。

晚年的盛恩頤,生活沒有着落,十分悽慘,靠着別人的施捨才能過活。而和他一樣落魄的還有李鴻章的孫子,兩人窮得連一張公園的門票都買不起。

可即使這樣,他愛賭的毛病還是改不了。1958年,窮困潦倒的盛恩頤病死在了自己僅有產業——蘇州祠堂門房裏。

作爲家中的唯一的兒子,家庭條件又好,父親免不了對兒子極盡疼愛之能事,巴不得把自己的所有都給他,但盛宣懷沒能把握好這個疼愛的度,於是疼愛變成了溺愛。

像盛恩頤這樣一個不學無術,不思進取的公子哥,生活過得太順利、太安逸,讓他忘記了危機感的存在。危機感是鼓勵他前進的動力。

然而,父親沒有教給他,他自己縱情在聲色犬馬中也從來沒有去思索,去反省。自然,他更不會知道,什麼叫創業容易守業難,因爲這一切對於他唾手可得,他只懂享受,也自然不會去想應該保持清醒,砥礪前行,不僅是要守住盛家產業,更應該將這份產業發揚光大。人,在縱情玩樂中應該保持節制,更要學會自律,懂得自律的人才不會滑向墮落的深淵。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