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市远程医疗信息化建设持续给力,截至去年12月,全市255个省定贫困村卫生站配备了8类健康监测仪器设备包,市直3所公立医院、各县区人民医院和各乡镇卫生院完成远程医疗平台安装,实现与省远程医疗中心平台内84家医疗机构(包含21家三甲医院)互联互通,走在全省前列,有效提升了市县镇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打破看病诊疗地域限制,实现诊疗资源优化共享。据了解,县域医共体建设以改革医保支付方式为杠杆,以整合优化县域医疗卫生资源为抓手,协同推进县、镇、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联动改革,形成“首诊在基层、双向转诊、急慢分诊、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新模式,通过对县域医疗卫生资源的统一管理、按需调配,有效破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和平县合水镇中和村卫生站村医为村民诊疗

■东源县顺天镇沙溪村新建设投入使用的卫生站

13间县级公立医院升级建设,3间中心卫生院升级建设为县第二人民医院,541间村卫生站规范化建设任务全面完成,市直3所公立医院和全市所有乡镇卫生院与省远程医疗平台互联互通……

过去一年,我市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工作扎实推进,圆满完成了市级远程医疗中心建设、省远程医疗平台对接、基础医疗设施设备建设、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福利叠加等任务,向群众交出了一张漂亮的成绩单。

健康关系到每一个人,更关系到一个地方的发展与未来。2019年,我市致力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对深入推进健康河源建设进行了部署,并列入河源市2019年十件民生实事全力推进。一年多来,我市围绕“县级强、镇级活、村级稳”的目标,整合优化县域内医疗卫生资源,推动县、镇、村医疗卫生服务互联互通,引导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下沉基层,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看得到病、看得好病,为我市奋力推动“示范区”“排头兵”和“两个河源”建设筑牢医疗卫生之“基”,为群众健康保驾护航贡献卫健力量,一张蓝图绘到底。

诊疗资源平台共享 群众在家门口就能看得到病看得好病

“只要有不确定或把握不准的诊断情况,就邀请省专家在线诊断答疑,自己也安心多了。”提起远程医疗平台,和平县阳明镇书塘村卫生站诊疗医生陈小红赞不绝口。

远程医疗平台是我市推进远程医疗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关键抓手,乡镇医生在看病诊断时遇到难题,可直接联通省级医院,通过上传患者检测、诊断结果,邀请省级医院专家在线诊疗分析,大大提高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断水平。自该平台使用以来,陈小红通过远程心电图检查确诊了4例心梗患者,并及时下达转诊通知,为患者赢得了宝贵的抢救时间,挽救了他们的生命。

诊疗资源平台共享,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放心看病、安心治病,这是我市优化医疗资源配置的一项大事。我市远程医疗信息化建设持续给力,截至去年12月,全市255个省定贫困村卫生站配备了8类健康监测仪器设备包,市直3所公立医院、各县区人民医院和各乡镇卫生院完成远程医疗平台安装,实现与省远程医疗中心平台内84家医疗机构(包含21家三甲医院)互联互通,走在全省前列,有效提升了市县镇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打破看病诊疗地域限制,实现诊疗资源优化共享。

延伸公共卫生服务半径 探索群众健康管理新模式

促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是不断缩小城乡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差距的一项民生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我市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10年来,针对当前城乡居民存在的主要健康问题,面向全体居民提供预防接种、6岁前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等免费服务,长期普惠群众。2019年,我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数量从12项增加至29项,人均经费补助从55元每人每年提升到69元每人每年,老百姓不断享受到政策红利叠加。

为进一步延伸公共卫生服务半径,积极探索群众健康管理新模式。我市着力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和慢性病医防融合管理模式,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抓手,慢性病(高血压、糖尿病)防控为切入点,为患者提供“防、治、管”一体化的健康服务,用心呵护老百姓的健康。

县域医疗卫生资源将实现统一管理按需调配

去年8月,和平县、龙川县同时被列入县域医共体建设国家试点县;去年12月,河源市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动员大会在和平县举行,和平县医共体总院及各分院同步挂牌启动运作;今年4月,龙川县27间公立医院组建起3家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并挂牌启动运作……一年以来,我市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紧锣密鼓、稳步推进,到今年6月底前,我市县域医共体建设将实现全覆盖,年底前和平县、龙川县将初步建成有效运行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

据了解,县域医共体建设以改革医保支付方式为杠杆,以整合优化县域医疗卫生资源为抓手,协同推进县、镇、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联动改革,形成“首诊在基层、双向转诊、急慢分诊、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新模式,通过对县域医疗卫生资源的统一管理、按需调配,有效破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诊疗资源。和平县、龙川县前期探索医共体建设初见成效。和平县人民医院成立医学影像中心、检验中心、远程病理诊断中心、消毒供应中心,实现县级医院和医共体内各成员单位检验、检查、诊断、消毒供应等资源共享。和平县建成远程心电诊断中心,5年实施远程心电图检查17万人次,在线诊疗12000多人次。两县组织人才资源下沉基层,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乡镇卫生院人才匮乏问题,和平县抽调36名医护骨干到医共体成员单位开展工作,累计下派专家500余人次;龙川县选派44名专家到医共体成员单位进行长期坐诊服务,有效提升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两县初步建立双向转诊机制,上送下转的患者比试点前明显提高,基层诊疗量明显提升。

今年初春,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大考”袭来,全市上下一心共同抗疫,经过数月奋战,我市疫情防控现进入持续向好阶段。同时,这场全球性公共卫生事件也敲响了我市卫健系统急需补短板、堵漏洞、抓弱项的警钟,有效促使全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加快启动实施民生健康补短板项目建设;扎实推进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建设,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积极推行县域医共体建设,增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全面提升疫情监测预警水平,完善重大疫情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和救治体系;全力推动健康河源行动,创新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推动城乡环境整治,引导群众将文明健康绿色生活方式常态化,为奋力创建有获得感、幸福感的健康河源努力奔跑、奋起追梦。

■文:本报记者 许竞楠

■图:本报记者 冯晓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