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9日至10日,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全国、省和部分市人大代表视察我市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情况。

■2019年8月22日,市人大常委会组织我市省人大代表开展“绿色发展”专题调研。

推动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大力整治东江新丰江市区段水环境……2019年,市人大常委会坚持把代表议案建议办理工作摆在突出位置,着力在创新督办方式、增强办理实效上出实招、求实效,有力地推动解决了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

人大代表提出议案、建议、批评和意见是法律赋予的权利,也是代表依法履职的重要途径。在市七届人大五次会议上,代表提出建议122件,其中由市政府相关部门负责办理114件,由党委相关部门、法院负责办理8件。从代表对122件建议办理工作的反馈意见看,表示“满意”的85件,占69.7%;表示“基本满意”的37件,占30.3%;没有“不满意”。

■关键词:生态保护

3年投入10.22亿元整治东江、新丰江市区段水环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17年,潘建斌等11位市人大代表在市七届人大一次会议提出《关于综合整治东江、新丰江市区段水环境的议案》(以下简称《议案》)。我市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高度重视,积极推动办理,多措并举,让议案真正办出了实效。经过3年的督办,新丰江河口和东江临江断面水质稳定达到地表Ⅱ类标准,东埔河水质较2017年总体有所好转。

据统计,3年来,我市共投入资金10.22亿元整治东江、新丰江市区段水环境,新建设和改造污水管网约65公里,完成河道清淤整治约90公里,清理、拆除东埔河流域违法畜禽养殖场21家,河流清理已形成制度化、常态化。“通过这几年跟踪议案,我发现东江、新丰江市区段水环境变化比较大,特别是东埔河的水更清了,臭味少了很多。”潘建斌说。

3年来,市政府紧紧围绕“水十条”主线,以改善我市水环境质量为核心,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强化政策资金保障,系统推进东江、新丰江市区段水环境综合整治,加强了饮用水源地保护,显著改善了“三江六岸”的生态环境,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其中,市生态环境、城管综合执法、财政、住房和城乡建设、水务等部门通力协作、密切配合,扎实推进重点工程建设,建立健全东江、新丰江市区段水环境日常管理机制;源城区、东源县、江东新区、市高新区发挥建设主体作用,攻坚克难,积极落实辖区内老旧管网改造和新管网建设任务,常态化做好东江、新丰江水面清理保洁工作。

此外,市人大常委会连续3年组织检查组对《议案》办理情况进行督办检查,实地察看部分水体综合整治和污水管网工程建设情况,提出意见建议,确保议案办理质量。

目前,《议案》虽然已结案,但代表们认为,保护东江、新丰江是一项长期性、常态化的系统工程,任务光荣且艰巨,工作永远在路上。为此,他们建议围绕“河畅、水清、堤固、岸绿、景美”的整治目标,认真梳理、查漏补缺,对尚未完成的工作任务,进一步加强管理,建立时间倒逼机制和责任落实机制,综合施策、标本兼治、强势推进,全面完成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未来,我们几位代表会联同市人大常委会环资工委一起,持续关注该项目的后续施工情况,直至该项目合格验收交付使用。”潘建斌说,希望河源的天更蓝,水更清,人们生活更幸福。

■关键词:医疗卫生

加快信息化平台建设推动基层医院改革

“以前看病要走20多分钟的路才能到镇卫生院,现在村卫生站就在家门口,看病方便,比原来看病的成本低了一半不止,实在是太好了!”在龙川县登云镇梅花村卫生站,正在就医的贫困户曾祥平说。

随着我市不断加强村级标准化卫生站建设,逐步让镇、村实现“有地方看病、有医生看病、有制度保障看病”,解决了“基本医疗有保障”的问题。

在《关于推进我市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建议》中提到,我市医疗卫生信息化整体水平较为落后,需要加大力度推进。医疗信息化是信息和通讯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众所周知,在今年战“疫”过程中,大数据筛查为寻找密切接触者信息等起到了重要作用。

同样,通过利用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网络通讯和移动通讯技术等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对在医疗行为各阶段产生的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处理、提取、传输、汇总和加工,将为医疗行为提供各种支持和服务。

据悉,市卫健部门已为全市255家省定贫困村配备了健康监测设备包,并完成设备发放和使用培训工作,让村医可以通过设备包的平台实现远程医院的部分功能。我市还积极推进乡镇卫生院远程医疗平台建设,其中,97家乡镇卫生院的远程医疗平台硬件均已落实到位,由省卫健委统一安排调试上线。此外,各县人民医院已经按照省的要求,建设完成县级的远程医疗平台,各县区妇幼保健院、中医院正积极开展简化版远程医疗平台建设。市财政安排450万元推进市人民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市中医院等3家医院的市级远程医疗平台建设,对接省内知名“三甲”医院,推进实施远程诊疗。

■关键词:停车难

多措并举 缓解市民出行停车难题

随着市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市民购车数量连年增长,自驾出行是大势所趋。《关于解决市区停车难问题的建议》中的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9月,我市中小型载客汽车已超30万辆,而市区的停车位不足10万个,如何解决市民停车难题成为我市的一大民生问题。

该建议交办后,市政府高度重视,市长林涛、副市长何伟良多次召开专题工作会议,研究部署推进《关于解决市区停车难问题的建议》办理工作。市城管综合执法局牵头成立建议办理工作小组,其他协办单位密切配合,积极查找市区停车难问题的原因,研究整改措施和办法,制定了办理工作计划、实施方案,扎实推进建议办理工作。

在建议办理过程中,我市加强建设项目监管,在组织城市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时,严格按照规范预留社会停车场用地,确保停车设施达到配建要求,在市二中小学部、越王小学等市区新(改)建的公共服务场所内提供社会公共停车服务,并在市区永和路、红星东路、文祥路等路段合理施划道路停车位。同时积极推进智能立体停车库和智慧城管二期建设,计划投资6000万元在市区建设3个智能立体停车库,预计增加停车位444个,并加大公交运力投放力度,于2019年8月30日上线启用“智能公交实时APD”,进一步提高城市公交安全管理和文明服务水平。

此外,我市还进一步加强监管,通过联合开展道路内停车位占用专项整治行动以及清理石墩、反光锥、车位锁、僵尸车辆等举措,进一步加强对已有车位管理和整治,对私划车位、私占公共停车位等行为进行处罚,增加停车位,切实提高市区道路通行效率。

“去年河源刚好实施机构改革,对于建议中答复的一些项目仍在按计划实施中。”潘建斌说,希望政府有关部门尽快完成市区的智能共享停车平台建设,让中心城区停车位得到最大化利用,同时推动立体化停车场建设,逐步改善我市停车难问题。

■关键词:油茶产业

壮大油茶产业 促农民增收助乡村振兴

市七届人大五次会议期间,市人大代表卢金晴、朱华益提出了《关于推动油茶产业发展的建议》《关于推动油茶籽加工行业向产业化发展的建议》,希望我市进一步采取措施,推动我市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据了解,油茶种植在我市有着悠久的历史。近几年来,通过政府引导和投入,我市油茶产业得到较快发展,涌现了一批种植专业户和民营企业。油茶种植从2008年的以低产老油茶林为主,发展到现在以丰产林为主。截至2018年底,我市油茶种植面积达72.51万亩,油茶产值达19.98亿元,占林业总产值15.53%。

产业兴,农民富。在助推乡村振兴战略中,我市油茶以及油茶产业基地起到推动作用。河源市东江绿油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通过与中山大学深度合作,开发出茶油、洗发露、沐浴露、洗手液、清洁剂等30多个油茶相关品种,形成种植、加工、销售产业链,油茶的附加值得到了有效提高,产品在市场上广受消费者欢迎。

龙川县黄石镇长洲村以油茶产业为主导,采取“公司+农户+基地”的模式,将自筹资金和有劳动能力贫困户生产发展资金投资入股到企业,企业每年按照 10% 的分红返还给贫困户。在多方扶持下,长洲村油茶种植面积逐年增加,截至目前达到 5879 亩,参与种植的村民也纷纷走上脱贫致富路。

■关键词:桉树林改造

守护河源的绿水青山

我市作为生态发展区、粤东北重要生态屏障及粤港地区饮用水源地,生态区位很重要。

市人大代表王苗苗在《关于加快推进科学改造桉树林的建议》中提出,希望我市进一步推进桉树林改造工程。王苗苗认为,要因地制宜,突出抓好重要生态敏感区的桉树林改造。她建议,抓重点,优先改造重要生态敏感区;抓企业,以奖代补鼓励企业自主改造;抓监管,采伐一批改造一批,严禁新种桉树林。

针对桉树林的改造,我市出台了《河源市桉树林改造实施方案》,坚持“停止新种、强化监管、逐步退出”的原则,实行突出重点、分期实施、稳妥推进的工作思路,逐步将重要生态敏感区域的桉树林全部改造完毕。

日前,河源新丰江库区(重要生态敏感区)桉树林退出签约仪式在新丰江林管局举行。新丰江林管局及涧头镇、双江镇与嘉汉林业(河源)有限公司分别签订了《退出桉树经营协议书》。嘉汉林业表示积极支持市政府桉树林改造工作,2019年已改造库区周边1公里范围内的1.58万亩桉树林,2020年底完成库区内2.2万亩的桉树林改造工程。

人大督办工委表示,将继续跟踪督办桉树林改造重点建议的办理,督促市政府及有关责任部门加大工作力度,全力推进改造工作,提升生态功能等级。同时建议,要将桉树林林地土壤进行改良,培肥地力,并选种适宜的果树、植物,做到土壤改良和作物种植两不误。

■文/图 本报记者 王亚娇 通讯员 陈伟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