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所以,如果來青島只去一個地方,我會推薦你去老城區,因爲老城區的建設就是一部濃縮的城市美學史。建成之初的德國人,並沒有着急的去擴大城市規模,而是進行了很長一段時間的土地勘測和考量,在完成了第一份城市規劃後,纔開始了青島這座作爲德國殖民地樣板之城的規模化建設。

忘了你是個北方城市

記憶裏的青島,是夏日裏一陣和煦的風。吹過紅瓦綠樹,碧海藍天,越過高低起伏的地勢、依山傍海的環境,和一棟棟年代久遠的歐式建築,縈繞在每一個短暫停留的遊子和外表倔強豪邁,內心敦厚溫和的青島人耳旁,安靜地述說着這個城市的燦爛過往。

從春日的暖陽,到春與冬交替的初夏,但自始至終,我都很難將青島與自己心中的北方城市產生任何聯繫,直到某個旁晚裏,被青島的風吹到半夜跑到藥房買感冒藥,才意識到——原來,一直忘了你是個北方城市。

在青島不長的時間裏,以每天2w+步的節奏,慢悠悠地走遍了這個城市的大街小巷,突然發現直到現在,我依然找不到一個詞來準確地詞描述它。

有一種城市美學叫「青島」

走過的***小小城市中,如果要評選一個在國內城市美學史上能獨當一面的城市,我會選青島。

雖然歷史上的青島人,世代以海爲家,捕漁爲生,到清代時,已有數百個村落,人口多達數萬人,但真正青島城市的現代化建設,還是始於德意志帝國佔領青島後。

1897年11月14日,這個不尋常的一天,在這之後,青島便在德意志帝國的佔領和建設下長達17年。建成之初的德國人,並沒有着急的去擴大城市規模,而是進行了很長一段時間的土地勘測和考量,在完成了第一份城市規劃後,纔開始了青島這座作爲德國殖民地樣板之城的規模化建設。

對建築和城市規劃的事無鉅細於考究,使得青島的城市美學,在建城之初就已經超越了同期興建的大多數城市,其中不僅是建築規劃、和對城市整體風貌的把控,還有對人口、空間結構和城市功能的分析與準確定義。

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高屋建瓴的城市規劃,使得歷史上衆多文人墨客和都曾拜訪或下榻於此,其中不乏沈從文、巴金、老舍、聞一多等諸多名流。

連杭州人梁實秋在《憶青島》裏,也是將青島捧若天堂,“我雖然足跡不廣,但北自遼東,南至百粵,也走過了十幾省,竊以爲真正令人流連不忍去的地方應推青島”。

時至今日,很難去評判德佔時期的青島是好是壞,但就但從城市美學和建設上來說,我覺得是正向的。即便在百餘年後的今天,國內也依然很難找出一個在城市美學上鬱滯抗衡的城市

其中,青島的諸多建築可以說是其中的佼佼者。

從萬國博覽會的八大關,到豪華典雅,至今仍雄居我國單體建築之首列的迎賓樓,再到巨資建造的總督府....太多經典的德式建築,放在同期的國內乃至整個歐洲都是稀缺的。即便在之後的百餘年間,先後經歷了日本和北洋統治和不同風格的建設後,依舊是光彩奪目,受到世人的讚譽。

所以,如果來青島只去一個地方,我會推薦你去老城區,因爲老城區的建設就是一部濃縮的城市美學史;而如果老城區裏選一樣,我會推薦內部的建築,因爲裏面的建築史,可以說,就是青島的大半個近代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