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或許是看到了,這個15歲的妹妹,在父親去世後,生活在這裏不會被繼母善待,會被成爲那個“被拋棄的孩子”。即便是這樣,這個被父母拋棄的孩子,內心卻氾濫着對弱小者的同情、對同樣被拋棄的同父異母的妹妹,那種愛護之情。

你能理解一個被父母拋棄的孩子,他(她)內心的感受嗎?
小幸的爸爸婚內出軌,跟小三結婚生兒育女,從此像一個陌路人;而離了婚的媽媽,把她和兩個妹妹寄養在鄉下外婆家,就去了到另一座大城市,跟一個男人組建了新家庭,很少回來看望他(她)們。
這樣的童年,想起來都是傷。
孩子目睹了爸爸對婚姻的背叛,也見證了媽媽對子女的拋棄。
這樣的父母,看似做了適合自己的選擇背後,都有自己難言的苦衷。但唯獨在做選擇時,卻把孩子排除在自己的生活之外,他們讓孩子有了“自己是被拋棄的”感受。
而這種被拋棄的感受,會在孩子內心留下陰影,並且追隨他(她)們一生的時光。
導演是枝裕和的《海街日記》,講述的就是一個離異家庭,被父母拋棄的孩子們成年後的人生。這種被父母拋棄的感受,在大姐小幸的身上尤爲明顯。
作爲家裏最大的孩子,她帶着大妹、二妹,跟着鄉下的外婆生活。因爲自己的爸爸媽媽,都指望不上,大姐早早地接過了生活的重擔。
一個孩子,過早承擔了大人本該承擔的責任,即便這會讓她提早成和堅強,具備了頑強的社會生存能力,但在她的內心,越長大越會感受到愛的缺失。
在外婆的幫襯下,姐妹三人一個個長大。大姐成爲了一名優秀的醫院護理人員,二妹在銀行上班,三妹是店面銷售。她像是女生宿舍的樓管一樣,管理這三個人的生活,叫早、做飯、釀梅子酒、也操心妹妹們的工作和戀愛,無微不至。
跟兩個妹妹相比,大姐是最缺少愛和關心的。作爲家裏的老大,對於妹妹,她承擔了父母的角色,越是感覺到愛的缺失,越會讓兩個妹妹,感覺到更多的愛和關心。
長大成人後的大姐,對於父母,她心裏的憤怒和拒絕,像一座隨時會噴發的火山。
很多年沒見的父親去世,她跟兩個妹妹前去弔唁,才得知父親跟媽媽離婚後,又結了兩次婚,而且因爲太容易相信別人,生前被騙錢財。在父親的葬禮後,她評價父親,是個軟弱無能的男人。
在外婆祭日儀式上,她也怒懟着母親,沒有資格,來決定她們三姐妹的事情。
即便是這樣,這個被父母拋棄的孩子,內心卻氾濫着對弱小者的同情、對同樣被拋棄的同父異母的妹妹,那種愛護之情。
父親帶着跟第二任妻子生的女兒,跟第三任妻子組建了新的家庭。而他的第三任妻子,在父親病重、去世期間,卻很少去醫院看他。只有那個只有15歲的,跟第二任妻子生的同父異母的妹妹,把父親照顧到臨終。
或許是看到了,這個15歲的妹妹,在父親去世後,生活在這裏不會被繼母善待,會被成爲那個“被拋棄的孩子”。在分別的火車要啓動的時候,她邀請這個妹妹,搬過來跟她們三個一起生活。
她缺愛,卻一直付出愛,看起來很難理解,但追溯到她童年的經歷,或許就能明白。
她所有的付出,是在彌補那個缺愛的童年。關心和愛護那個同父異母的妹妹,就彷彿是愛護多年前那個弱小的自己。
( 本文爲“一隻慢流”原創,感謝您的閱讀,本文配圖來自電影《海街日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