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初,有这么三个人,被称为“北洋三杰”,主导了多次政治事件,使得妇孺皆知。他们分别是被称作“北洋之虎”的段祺瑞,“北洋之犬”的冯国璋,以及我们今天要聊的三人之首——“北洋之龙”的王士珍。

我们为什么要来说说这么一个人呢?难道只是因为他是三人之首吗?并不是,也是因为他在我们的了解中最少,段祺瑞和冯国璋我们可能都听过,但是这个王士珍的故事可是鲜为人知。

1876年,十五岁的王士珍就被当时镇守正定镇台的叶志超看中,就开始了他的传奇军旅生活。随后两年间,他跟着叶志超不断学习,不断了解更多的事情,由于平时的表现优异,王士珍就被叶志超推选到天津武备学堂进行研学。

1894年,王士珍奉命前往朝鲜镇压起义,一场战争由于日本的干涉突然爆发,日本海军不宣而战。当时的清军怎么会是他们的对手,王士珍等人被打的节节败退,损失惨重,被击退到了平壤。

而这一战也是王士珍的成名之战。在这场惨烈的战斗中,他表现勇猛,独自一人带领炮队坚守阵地,极大程度上拖延了日军的侵入,他们甚至还突破重围退回到了国内。就是这一站,王士珍得到了极大的赏识,被推荐到了练兵小站又获得了当时编练新军的将军——袁世凯的肯定。

当然王士珍也没有让袁世凯失望,他才用西式的绝对服从训练法则,先培养命令大于天的这一观念,这种方法极大的提高了军队的整体性,一扫之前的散漫,懒散的模样。

在这段练兵期间,清政府举行了很多次的阅兵仪式,1899年袁世凯邀请德国总督到济南阅操,这一次的阅操王士珍又被看中了,当然还有其他的两个人,也就是最开始的“北洋三杰”都被这位总督挖掘出来,于是一时间名声鹊起。

1906年,王士珍来到了事业最高潮,他将以军司令的身份负责会操,这一场会操也不一般,它收到了当时外国列强的极大关注,纷纷派人前来阅兵,这一点也无疑来自于上一次的德国总督阅兵。

这一场阅兵没有任何差错,整个军队都表现的非常好,于是当时的慈禧太后很高兴,亲自召见王士珍并且给予重奖,从此王士珍便名扬天下。

好景不长,袁世凯权利开始没落,王士珍等人也被撤职,王士珍也回归家乡。但是当袁世凯又当上大总统之后,袁世凯想到了这一位老臣,于是多次想请他出山,王士珍实在是无法拒绝就同意了。

在这期间他没有参与他们的派系斗争,只是在这期间充当调解者,他不愿意参加到这些勾心斗角中,其他人也很明白,他不愿意参加这其中就放过了他。

这一点无疑是很聪明的,在当时多说几句话都是要被传到各个耳朵里去的,能不说话就不说话的低调风格也是他能安详晚年的原因。

参考资料:《墨子·公输》、《近代中国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