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湖南經視報道了一起駭人聽聞的奶粉事件,梆州市永興縣多名患者家長髮現自已孩子出現全身溼疹,體重下降很快,頭骨畸形酷似"大頭娃娃",還有不停拍頭等異常情況。早在一年前,湖南梆州就出過假奶粉事件,官方給出的處理結果爲芙蓉北路市場監督管理所介入此事,而處罰僅僅是讓醫院的6人做書面檢討,登門道歉,不少媒體就此事做出長篇幅評論,稱管理者"馬虎了事"。

近日,湖南經視報道了一起駭人聽聞的奶粉事件,梆州市永興縣多名患者家長髮現自已孩子出現全身溼疹,體重下降很快,頭骨畸形酷似"大頭娃娃",還有不停拍頭等異常情況。經調查發現,這些患兒被醫院統統確診爲"佝僂病",他們都食用了一款名爲"倍氨敏"的"特醫奶粉"。

但實際上,這款奶粉"並不具有特醫奶粉資質,它只是一種固體飲料。

早在一年前,湖南梆州就出過假奶粉事件,官方給出的處理結果爲芙蓉北路市場監督管理所介入此事,而處罰僅僅是讓醫院的6人做書面檢討,登門道歉,不少媒體就此事做出長篇幅評論,稱管理者"馬虎了事"。

無獨有偶,《人民日報》曾報道過另一起梆州市的"假奶粉事件",這兩起時間,都是2019年。

只間隔不到一年,又有孩子慘遭毒手。涉及嬰幼兒生命安全這麼嚴重但問題,爲什麼會接連三的出現?監管部門的每一次執法,是否真的追查到底?把固體飲料當奶粉賣的荒唐笑話,爲什麼直到孩子出事,纔有人察覺?

這背後的原因,值得我們每一個人深思。

目前,這種"奶粉"的生產廠家已經做出回應,他們不存在虛假宣傳,產品標明瞭是飲料,不是奶粉。這款飲料做的怎麼樣我們先不談,但論甩鍋,這家工廠的水平實在是高。把飲料做成奶粉罐,固體飲料估計寫成小字體,再加上醫生主動推銷,從中提成,這環環相扣的利益鏈,是誰在後面掏錢,又是誰獲得了利益?難道這些醫生閒着沒有事做,不要錢也要坑這些無辜的孩子?

醫生,藥房,母嬰店,環環相扣,他們統統選擇了在利益面前違背自己的職業操守,把魔爪伸向了孩子。

這不是第一次了,12年前,也有這麼一羣人被金錢誘惑,傷害了很多家庭。2008年很多食用三鹿集團生產的奶粉的兒被發現患有腎結石,在其奶粉中發現化工原料三聚氰胺,隨後多個奶粉廠商紛紛被檢出這種物質。

那年的三聚氰胺事件,在迫害不少嬰幼兒的同時,讓民衆對國產奶粉的信心降至冰點,而最近幾年,國產奶粉的發展勢如破竹,剛剛在民衆心裏站穩腳跟,又遇到了一顆"老鼠屎"。好在,這次出事的並非奶粉,但孩子受到的傷害是實實在在的,那些靠這條黑產鏈賺的盆滿鉢滿的人,能安心嗎?

母嬰產品的質量安全,直接關係到下一代的未來,政府有關部門應該提高監管力度,杜絕魚目混珠,制定嚴格的產品管理措施,爲嬰幼兒的健康做好保障。而在這次案件中,,我們希望法律部門嚴查涉事醫生,商店,廠家,剔掉醫療行業裏的無良醫生,嚴格懲處無良廠家和商店。

這一次,絕不能草草了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