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這裏的寄生者與友好型好蟻生物不同的地方在於,寄生者往往會侵害螞蟻的個體。好蟻生物和螞蟻間的關係極爲複雜,寄生、共生、捕食、被捕食,無法一概而論。

來源:中國科普博覽

蜜蜂、螞蟻以及白蟻一類社會性昆蟲可以說是動物世界中不折不扣的勞動模範。在羣體中佔絕大部分的工蜂(蟻),日夜無休的辛勤勞作,爲整個羣體的社會運轉提供能量。有些螞蟻種類的一部分工蟻還會發育出強大的大顎,成爲兵蟻。它們不但要在日常勞動中多出力,往往還要用自己的生命與入侵者殊死纏鬥。

社會性昆蟲強大的生產能力完全碾壓獨立昆蟲個體,這也讓不少生物打起了“喫大戶”的主意。比如,很多種生物專門棲息在蟻巢附近乃至蟻穴之中,行欺男霸女巧取豪奪之事。這種主動接近螞蟻社會,從螞蟻的社會生產過程中獲取好處的生物有個專屬的名字,叫做好蟻生物

好蟻生物和螞蟻間的恩怨情仇恐怕一本書都寫不完,我們今天就來講幾個它們之間的故事,相信你讀完後定會拍案叫絕。

Part.1

貴圈太亂,好蟻生物和螞蟻間的複雜關係

好蟻生物和螞蟻間的關係極爲複雜,寄生、共生、捕食、被捕食,無法一概而論。而好蟻生物本身的種類也是五花八門,單(多)細胞寄生蟲、甲殼類、倍足綱、鼠婦蟲、蟋蟀、衣魚目、虻以及蝴蝶等都可能在生命歷程中的某個階段乃至全部階段和螞蟻產生交集。目前記錄在案的好蟻生物有17個目、130個科、350個屬以上,總計千餘種。

好蟻生物的研究先驅Wasmann早在1894年就對好蟻生物做出了劃分。根據它們與蟻羣的“外交”關係,好蟻生物被分爲友好型、無視型和敵對型。除此之外,還有寄生和營養共生兩種補充形態,對於這幾種類型我們分別舉例介紹一下。

Part.2

靠臉喫飯的友好型好蟻生物

友好型好蟻生物,蟻羣對它們較友好,不僅不會主動對其進行攻擊,還可能會把營養物質餵給這些生物。但有趣的是,蟻羣似乎完全沒從它們身上獲得益處。顯然,能在蟻羣白喫白喝沒點本事也是不行的。

友好型好蟻生物的祕訣就是欺騙。螞蟻的視覺非常差,但是觸覺和嗅覺很靈敏,它們依靠分辨同類身上的氣味以及觸感來識別敵我。友好型好蟻生物深諳此道,它們通過種種僞裝令蟻羣上當受騙。

行軍蟻是亞洲熱帶雨林中常見的螞蟻種類,它們以頻繁的“搬家”和“長征”等行爲而著稱於世。一種叫做共生性隱翅蟲的生物善於將自己僞裝成行軍蟻的一員,它們不僅騙喫騙喝,連走路都懶得動腿。在翻越樹根一類障礙物時,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畫面:行軍蟻用有力的大顎“鉗”着它們的觸鬚,協助其進行攀爬。

Part.3

腰硬頭鐵的無視型好蟻生物

無視型好蟻生物:蟻羣往往會無視它們在蟻巢中的存在,既不攻擊也不愛護。它們在蟻巢中過着身在曹營心在漢的鬼祟生活,靠偷喫螞蟻的營養、排泄物乃至幼蟲過活。

蟻羣是戒備森嚴的封閉社會,作爲異類能夠被大家無視當然也得靠坑蒙拐騙。無視型好蟻生物同樣會有意識地讓自己攜帶着周圍螞蟻的氣味,但與友好型相比,它們的手段要糙的多,只能儘量保證“不暴露”,做不到像友好型一般被“奉爲上賓”。

日本一種常見的蟋蟀體型很小,它們常常生活在蟻穴中,偷喫螞蟻帶回來的動物殘骸。由於自身並不能產生螞蟻身上所攜帶的氣味分子,它們的策略是恬不知恥地往螞蟻身上蹭,以讓自己“粘”上螞蟻的氣味。

有趣的是,它們一旦脫離蟻羣一段時間,具有保護作用的氣味會消失,再次進入蟻羣就很可能遭遇攻擊。爲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蟋蟀會定期和巢內的螞蟻發生“親密接觸”,主動“擁抱”後者,以讓自己身上攜帶的氣味不會消散。

Part.4

殺人越貨的敵對型好蟻生物

敵對型好蟻生物:蟻羣一旦發現它們就會做出攻擊反應。既然蟻羣不願意跟它們交好,它們爲什麼還對螞蟻情有獨鍾呢?答案是這類生物往往是螞蟻的天敵,以獵殺螞蟻或者搶劫螞蟻的物資爲生。

敵對型好蟻生物往往擁有螞蟻個體無法抵禦的強大力量,索性也就懶得裝做同類,真刀真槍地跟螞蟻“硬剛”了。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食蟻獸應該也算是這個類羣。

中歐闊葉林中生活着一種小型肉食蜂類,它們與蜜蜂不同,沒有自己的社會性集團,雌蜂在朽木中築巢,並在其中產卵養育幼蟲。它們的食譜非常單一,是一種特殊的螞蟻。雌蜂平時就在林間尋覓這種倒黴螞蟻的巢穴,一旦發現落單的個體就用毒針將其麻痹,然後拖回自己的巢穴。

被麻痹後的螞蟻雖然暫時不會死亡,但已經失去了反抗能力。在這種蜂的巢穴中,常常發現大批還沒有來得及被幼蟲喫掉的螞蟻。

Part.5

殘酷詭譎的寄生者們

除了上述三種好蟻生物,寄生者和營養共生型生物也常常出現在螞蟻的族羣中。這裏的寄生者與友好型好蟻生物不同的地方在於,寄生者往往會侵害螞蟻的個體。例如,寄生在螞蟻的體表或者體內,以多細胞的低等寄生蟲爲主,但偶爾也有其它昆蟲會寄生在螞蟻體內。

歐洲的一種寄生蠅直接把寄生對象選定爲了某種螞蟻的“處女蟻后”。後者是指蟻羣中有翅的性成熟雌性,將來會脫離蟻羣另立山頭,也叫“公主蟻”。

當這些被寄生的新蟻后們到達拓殖地開始產卵時,它們的卵巢早就被寄生蠅的幼蟲喫光,產下的卵也早已不是螞蟻卵,而是一頭寄生蠅的蛆。這隻蛆很快就會化爲蛹,而蛹與螞蟻幼蟲看起來非常相似。新蟻后們會對寄生蠅的蛹百般呵護,直到蛹羽化爲蠅飛走,也無法弄清自己所遭受的殘酷命運。

Part.6

和諧社會,營養共生

與蟻羣有着營養共生關係的好蟻生物大家可能會比較熟悉。很多昆蟲的幼蟲會分泌帶有甜味的汁液,這對於螞蟻來說是極好的營養,因此螞蟻會扮演保姆的角色,照顧這些幼蟲,保護它們的安全,這就是典型的營養共生

而下面這個例子則正好相反,社會性昆蟲爲好蟻生物提供食料,好蟻生物則向社會性昆蟲提供保護。

東南亞生息着一種小型甲蟲,體長只有5毫米,它們平時寄生在白蟻(不是螞蟻,但同樣是社會性昆蟲)的巢穴中,靠食用巢穴中的腐殖質爲生。但“保護費”不是白交的,甲蟲在危難時刻會成爲白蟻的“肉盾”,保護整個巢穴的安全。

這種甲蟲有個“絕活”,身體可以團成球狀,且護甲相當結實。團成球型的甲蟲恰好和白蟻巢穴的入口差不多大,它們衝到入口團成球狀,能完美地堵住來犯的敵人,於是,甲蟲就這樣成爲了白蟻豢養的打手

勤勉的勞動者,社會性昆蟲們往往會被一些不懷好意的“懶漢”乃至“強盜”所惦記。當然,人類無法給大自然中發生的一切都附會上自身的主觀臆測。在這個星球上,雖然勞動者最美,但唯有進化纔是終極標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