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51年6月,志愿军40军军长温玉成回国向毛主席汇报工作时,特别提到曾南生和李克先两个人与美军两个排打麻雀战、迟滞敌人进攻5个小时、杀伤敌人30余人。曾南生和李克先隐蔽在一边,眼看着敌人自己把这一个排的美军消灭干净。

直到2010年,《沈阳日报》寻亲小组找到曾南生烈士的亲人,在此之前,他们并不知道烈士安葬在沈阳。

英烈简历

曾南生,湖南新邵县人,1932年生,生前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0军118师354团4连2排排长。1949年10月参军。1950年10月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在第四次战役吾野坪战斗中,尽管阵地上只剩下他和另一位战友,仍完成坚守阵地掩护主力的光荣任务。曾南生曾荣获一等功并被授予“二级战斗英雄”称号,后又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战士荣誉勋章。1952年10月,他在朝鲜黄海道长丰郡项洞里战斗中光荣牺牲。

入葬情况

1952年12月23日,曾南生入葬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墓地番号西区五排十号。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上,以战斗英雄命名的部队并不多见,如杨子荣排、雷锋班、董存瑞班,大家耳熟能详。在抗美援朝吾野坪北山阻击战中,一个连阻击美军一个精锐团,最后留下两名志愿军战士打退敌人数次进攻,战后美军直呼不敢相信。曾南生牺牲后,志愿军党委将他生前所在的排命名为“曾南生排”。

1951年6月,志愿军40军军长温玉成回国向毛主席汇报工作时,特别提到曾南生和李克先两个人与美军两个排打麻雀战、迟滞敌人进攻5个小时、杀伤敌人30余人。毛主席听得入神,竟忘了吸烟,香烟上积了长长的一截烟灰。毛主席半闭的眼睛里闪着晶莹的泪光,那是为自己的战士而流的自豪的眼泪。

▶从互相帮助到无话不说

曾南生在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前,并没有显赫战功,他只是一名普通的战士。1949年秋,曾南生带着40块银元,回家乡购烟叶,行至邵阳廉桥,被白崇禧部队抢劫一空,抓为壮丁。

7天后,该部队被人民解放军击溃,曾南生获得解放,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0军118师354团4连2排战士,他先后参加了解放粤、桂边战役与海南岛战役。1950年10月,他随部队首批入朝参战。

在抗美援朝战场上,他有一个好兄弟,名叫李克先,是沈阳人,当过铁匠,1947年参加解放军,从东北一直打到海南岛。

两人第一次打交道,是在急行军的路上。当时每个战士都背着60多斤的东西在山路上行军,新兵曾南生没有经验,两只脚很快磨出了大泡。

李克先提出帮他背东西,好胜的曾南生拒绝了。第二天,指导员专门告诉曾南生,要知道同志间互相帮助是应该的,以后有战友主动替你背背包,也不要一味拒绝,重在互相帮助。

两人的第二次接触,是在第三次战役后,上级决定留曾南生到炊事班做战勤工作。曾南生知道,在前线表现优秀的战士能得立功证,自己怎么能到后勤岗位工作呢?曾南生闹起了情绪,尤其是得知比他晚两天入伍的王喜才立了功,更是不愿留在后方。

李克先看出了他的心思,把他叫到一个僻静的地方,开导说:“别看王喜才是新兵,可是他练了一手好枪法,五枪撂倒了四个敌人。敌人知道他厉害,在山坡上愣了好半天没敢上来……”

曾南生这才认识到,每一份军功都不是轻易得来的。从此,他安下心来琢磨技术,再也不眼热别人的表现了。

曾南生逐渐与李克先成了无话不说的朋友。

▶两个人阻击敌人5小时

1951年3月,40军为掩护大部队转移,在洪川附近迟滞美军陆战第一师北进。战斗在一个山头一个山头的争夺与丢失中进行,打得缓慢又异常惨烈。

曾南生、李克先和于廷起作为预备队上了前线。在《四十军在朝鲜》这本书里,对曾南生参加的吾野坪北山战斗有详细描述。

“3月17日中午,354团4连7班副班长于廷起带领一个小组,在吾野坪北山反击敌人,连续攻占了3个山头。于廷起负伤被抬下战场,阵地上只剩下曾南生和李克先两个人了。他俩便找了个有利地形隐蔽起来。过了两个钟头,敌人一阵炮击之后,从两侧爬上来一个多排美军。敌人以为山上没有人,便都抱着枪,围坐成一团,听一个军官训话。好时机!曾南生和李克先把冲锋枪压满子弹,手上挂上两颗手榴弹,然后便匍匐前进,迅速、隐蔽地接近敌人。轰隆一声,手榴弹在敌群里开了花,紧接着又一阵猛烈地扫射,顿时打乱了敌人。敌人炮兵以为是我军进行反击,立刻开炮轰击,还飞来四架喷气式飞机扫射投弹。曾南生和李克先隐蔽在一边,眼看着敌人自己把这一个排的美军消灭干净。”

“炮火袭击之后,美军又出动两个排,沿着山沟爬上来。曾南生对准敌人投了两颗手榴弹。敌人也立刻集中火力向他扫射还击。这里是刚刚夺得的敌人阵地,没有工事可以依托,但是地形复杂、草深树密。两位勇士与敌人打麻雀战,又纠缠了3个小时,子弹眼看要打光了!正想转移的时候,李克先腿部受了重伤。曾南生给他包扎了伤口,背着他转移。敌人终于发现阵地上只有他们两个人,集中火力扫射,打得曾南生的裤子露出一团团棉花。美军步兵也跟踪追击步步逼近,情况非常紧急。李克先扳着树木再不肯走。曾南生只好含着眼泪,告别了战友。走出不远,便听到李克先拉响了与敌人同归于尽的手榴弹声。”

“曾南生知道失去了自己的好兄弟,他含着泪找到了撤退中的部队。这场战斗,他们两人阻击两个排的美军5个小时,杀伤敌人30余人,为掩护部队转移作出贡献。”

志愿军阵地前沿,就是侵略者的坟墓。(资料图片)

▶沈阳成为英雄最后的归宿

1951年6月,曾南生曾作为志愿军英雄代表回国到中南军区访问,但他没来得及回家看看就又急匆匆地返回前线。1952年10月8日,在攻占松隅里高地的战斗中,曾南生排攻占了项洞里西山阵地。黎明时分,在抢筑工事时,敌人一发炮弹打来,7名战士负伤,曾南生光荣牺牲,年仅20岁。

1953年,他的继母罗梦山被评为湖南省特等军属模范,但她和丈夫不知道曾南生此时已安葬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每年清明节,他们只能到湖南烈士公园的烈士塔前去祭奠曾南生。直到2010年《沈阳日报》寻亲小组找到曾南生烈士的亲人。

曾南生的侄子曾昭建说,曾南生的父亲叫曾云茂,母亲因病去世得比较早,父亲一直在长沙做小生意。曾南生小时候孤苦无依,给人看牛糊口。1949年他到长沙寻找父亲,其父在长沙已成了家,曾南生与父亲摆香烟摊,有少许收入。后来他被国民党军队抓了壮丁,解放军解放湖南时他被解放了。他的父亲、继母到死都不知道他安葬在哪里。

曾南生入朝前曾给父母写过一封信:“我报名参加志愿军了……过去,我对祖国没有什么贡献。现在,美国强盗打到了祖国的大门口,眼看战火要烧到祖国的土地上来;朝鲜老乡们正在受着我们从前受过的苦……我是个青年,应当到火线上去保卫祖国!”

这算是他留给父母的遗言。而沈阳,成为这个热血青年最后的归宿。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周贤忠/文

供图: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

沈阳日报社新媒体中心(沈阳网)编辑 郭金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