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爲了應對早晚高峯,生活在國際大都市的東京城人開始想方設法規範城市交通秩序,中國歷史上第一條真正意義的交通法規由此誕生了。歷史上黃河多次氾濫,造成開封這個城市一次次地被毀滅,直到再次重生。

原標題:它是北宋最重要的城市,地底埋有六座不同時代的古城池

本文系中國國家歷史原創文章,轉載請聯繫小編微信號zggjls01,歡迎轉發到朋友圈!

全文共3570字 | 閱讀需7分鐘

八朝帝都 —— 開封, 深厚的文明與政治根基深深紮根於這片土地上,吸引着後世子孫不願離去。

最近的熱播劇《清平樂》讓大家對北宋有了新的瞭解。北宋東京城,又稱汴京,位於今天河南省開封市,是當時世界上最繁華的城市之一。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的《清明上河圖》描繪的正是這座城市的場景。

開封,這座八朝帝都,最傳奇的地方,不僅在於各時期的繁華,更在於深厚的歷史積澱——在它的地下還累疊着六座古代城池。這些古城究竟緣何被深埋於地下?

東京城的歷史記憶

《清明上河圖》是一千多年前北宋都城城市面貌的真實寫照——恢宏的城門,人來人往的酒樓,各式各樣的商鋪,一派繁華。反觀今天的開封城,昔日盛景已然了無痕跡,僅留有兩座古塔——鐵塔與繁( po,讀“婆”)塔——作爲那個年代歷史的見證。

北宋的《清明上河圖》

鐵塔是中國目前現存最高大、歷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成的一座琉璃磚塔。由於其通體都是褐色的琉璃磚,遠望如同鐵鑄而成,故名爲鐵塔。在宋代,鐵塔有“天下第一塔”的美譽,代表着宋代皇家寺院的最高水平,是東京城中的地標性建築。

繁塔比鐵塔的修建時間早一百多年,它被認爲是宋代保留下來最早的建築之一。它的特別之處在於,塔身內外鑲滿了佛磚。每塊佛磚約30公分見方,共計6923塊。繁塔內外壁上雕刻的菩薩十分精緻細微,毫髮畢現。不同於鐵塔的是,繁塔是由民間募資而建,不同造型的佛像磚,可能來自不同的百姓。在不少石刻上面,還可以看到一千年前捐贈者的姓名與捐贈日期。

繁塔佛磚

中國的古代建築物,往往都是磚木材質,不易留存。因而像開封這樣古代城市,地面建築往往遺存較少。這兩座塔之所以能夠留下來,是因爲修建地勢高、塔身高、琉璃不導電等多種因素,爲我們留下了一些宋代的文化記憶。

爲何遺蹟甚少

開封在歷史上曾是威名赫赫的八朝王都,然而其遺留的古代遺蹟卻屈指可數。盛極一時的北宋能夠留下的也只有鐵塔與繁塔。爲什麼同爲古帝都的西安卻能比開封留存更多的歷史古蹟呢?這與開封本身的地理環境有很大關係。

開封地處中原,自古以來都將黃河作爲天然的地理屏障抵禦外敵來襲,同時又藉助黃河發展水道,用來貫通南北,繁榮商品經濟,爲社會快速發展提供巨大助力。倚靠黃河,開封一步步崛起。但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我們之所以看不到古代的開封城,也是因爲黃河——它被埋在了黃河泥沙之下。

晉陝交界處,黃河在這裏形成了5個S形的大轉彎。許兆超 攝

歷史上黃河多次氾濫,造成開封這個城市一次次地被毀滅,直到再次重生。在金代,黃河向南大改道以後的一千多年裏,黃河決口達三百多次,大水進城的就有七次之多。據歷史記載,公元1305年的那次黃河決口,直接把開封城淹沒殆盡。

正是因爲遭到多次黃河淹城,人們又一次次在原址興建城市,所以在同一地點上,不同時期的城池日漸疊加,如同疊羅漢一般,層層摞起來,留下了“城摞城”的地理奇觀。有一部榮獲雨果獎的中國科幻小說《北京摺疊》,講述了在一座城市下還隱藏着另一座神祕地下之城的故事,展現了不同維度空間的城市生活。開封讓這個科幻故事的情節顯得真實起來。

歷史上的黃河改道示意圖

“城摞城”在考古學上體現的,其實是不同年代文化層的相互疊壓。當代的開封城下自上而下,依次疊壓的是清代的開封城、明代的開封城、元代的汴梁城、金代和北宋東京城,還有唐五代的汴州城,而埋藏最深的是戰國時期魏國的大梁城。

宋都御街是開封的城市中軸線,被認爲是世界上從古至今唯一一條不曾變動過的城市中軸線。這意味着深埋開封地下的數座城池都是以它爲軸而建。不同朝代的城池,不僅疊壓而建,重建時也常常遵循舊城的城市規劃,形成獨特的“馬道摞馬道”“路摞路”“城門摞城門”。

這座城市的地理奇觀讓人震驚,也引發了我們的疑惑:這座城市究竟有什麼魅力,爲何人們會選擇代代堅守?

開封的魅力所在

根據考古推測,在現在開封的地表下,約八至十米的地方就埋藏着北宋時期的東京城。整個城池呈長方形,南北約長7600米,東西約7000米,平面佔地面積約50平方千米,由外城、內城、皇城三城構建。

歷史上的這片土地究竟有着怎樣的魅力呢?一千年前的北宋東京城貿易高度繁榮,各地物資在這裏彙集往來,不論是半夜三更,還是拂曉之時,隨時有運貨、客商進出往來。不論早晚都允許商人進出,市場進行自由買賣,對宋朝之前的人來說是無法想象的。

自西周到唐代,城市一直沿襲着“坊”“市”分隔的城市格局。“坊”指居民區,“市”爲商業區,彼此固定且分離,市場之外嚴禁交易。坊、市之門都有專人把守,啓閉時間要嚴格按照官方規定。像大唐的東市、西市,平常晚上十點就宵禁了,所有人必須回到“坊”生活。各朝代之所以實行宵禁,嚴禁夜生活,主要是爲了方便城內的治安管理。然而到了宋代,沿襲千年的坊市制開始土崩瓦解,宵禁也被取消。

東京城,一個展現全新生活方式、包容開放的城市在宋代誕生了。在這裏,既有早市,也有夜市,24小時不眠不休,和今天的現代城市很像。北宋東京城是整個中國都城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節點。正是在那個時代,這座城市從封閉走向開放,從純粹政治軍事中心變爲政治、經濟、商業一體化的中心,幾乎成爲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城市。

宋代的城市佈局逾越千年,奠定了中國現代城市的景觀與生活制度。如今的開封每天晚上出現的通宵夜市正是從北宋保留下來的遺風。

除了坊市合一與夜禁取消,我們在《清明上河圖》上還能發現這座城市在當時廣受歡迎的奧祕所在。《清明上河圖》中有一處畫有一個涼棚,上面掛的招牌寫着“香飲子”。“香飲子”是宋朝最受歡迎的下午茶品種。宋代時,人們喜歡用各種新鮮水果來做“香飲子”,其中荔枝味的特別受歡迎。

《清明上河圖》中的“香飲子”

一說到荔枝,大家很快就會想起那首詩: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這首詩說的是,唐玄宗李隆基爲了討楊貴妃歡心,大費周章地爲她從南方弄來荔枝。由此可見,在唐代,即使是皇族權貴要喫到荔枝,也是要花費不小功夫的。而在宋代,老百姓們在城市小攤就能喝到香甜的荔枝香飲子。這種滋潤的城市生活得益於宋代發達的交通。

宋代水陸交通空前發達。北宋東京城是汴河、金水河、五丈河、蔡河等運河交匯的地方,是全國物資的集聚地。這裏連接東西,貫通南北,加上當時冷藏技術的進步,使得南方鮮果也能輕鬆運往北方。

北宋以東京爲中心的運河交通圖

此外,造船技術的發展也很重要。據統計,在《清明上河圖》中畫有28只船。在畫中,貨船造型短圓,客船造型狹長,還出現了許多體積高大的船隻。大船上會有一根高高的桅杆,每當遇到橋或張帆風力過大時,船伕們就把桅杆落下,穩定船身。大船對橋有要求,平橋不行,必須是拱橋,還不能有橋柱,所以當時出現了無腳橋,即像彩虹一樣掛在河上面的虹橋。

《清明上河圖》中的船和橋

交通工具運營方式的革新也很有意思。像我們現在使用APP打車,類似的情景在一千年前的東京城也能見到影子。宋代商貿發達,物資流通頻繁,因而不同樣式的車也應運而生。宋人搬家運貨常租的一種車叫太平車,物美價廉、方便實用,在當時頗受歡迎。

若是自駕遊,或短途出行代步,租馬是宋人的不二之選。不僅如此,北宋末期東京城出現了名爲“賃轎之家”的租轎專業戶。宋朝初年,乘轎並不盛行,那是因爲宋代士大夫懷有着強烈的人本主義思想,不願以人代畜,踐踏人的尊嚴。北宋後期,金軍對東京馬匹肆意掠奪,乘轎之風才得以流行起來。

爲了應對早晚高峯,生活在國際大都市的東京城人開始想方設法規範城市交通秩序,中國歷史上第一條真正意義的交通法規由此誕生了。法規僅有十二個字:賤避貴(平民禮讓權貴),少避長(年少者禮讓年長者),輕避重(空手無物的人要避讓手有重物的人),去避來(出城的人要謙讓進城的人)。這一時期還出現了關於“飆車”的限速規章。北宋前期法典《宋刑統》中明確規定,在城裏和人多處,不允許騎快馬、駕快車,除非十萬火急,否則要被處以五十小板的刑罰。

結語

電視劇《清平樂》范仲淹劇照

宋仁宗時期,范仲淹上書實行慶曆新政;宋神宗時期,王安石主持熙寧變法……宋代在一次次改革中趨於穩定,經濟日漸繁榮,文化盛極一時。雖然無情的黃河水一次次讓這座城市淹沒於“城摞城”下,但洪水只能沖毀城市的表面,深厚的文明與政治根基會深深紮根於這片土地,吸引着後世子孫不願離去。

公號轉載須經授權,並不得用於微信外平臺

帝國的心臟漂移——中國古代王朝是如何擇都的?

民國時期永遠不能翻案的人

“狸貓換太子”真相,騙了世人1000年

吳三桂當上了平西王,爲何還要反清?

中國人民解放軍火箭軍原名爲什麼叫做“第二炮兵”?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