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飯圈”再次成爲“衆矢之的”。先是某女幼師教自己的學生“喊口號”,整齊劃一的“做動作”,統一爲自己口中的偶像肖戰“鼓勁”。這段所謂的應援視頻在網上傳播後,立刻引發軒然大波。

肖戰的粉絲也許還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但大規模的社會輿論聲浪已經淹沒了粉絲的行爲。最後連權威媒體都出來發聲:職業底“線”不能破,理性之“圈”不能出,飯圈不能圈一切。

幼師的職業目標是教育孩子,但教授孩子用話語和行爲聲援自己的明星,這顯然有失師德,突破了職業的底線。

另外,這種利用職業之便的應援行爲本就應該受到抵制和聲討,但粉絲爲了自己明星的利益,滿足自己的慾望,竟然顛倒黑白,採取各種方式,利用人數優勢和流量效應,淹沒理性的聲音,黨同伐異,讓飯圈文化壓制一切其他文化形式的存在。

就當肖戰主動發聲,希望粉絲理性追星,同時表示自己不需要“應援”後,網絡上很快又出現了王俊凱的老師粉絲組織學生應援。視頻中,這位老師居然讓學生大喊“王俊凱最帥”。

隨後,網絡又出現了幼師教導自己的學生應援王一博的視頻。而且視頻連人物都沒有做模糊化處理,實在令人感嘆飯圈文化的世風日下。

主流媒體發聲,相關老師和學校受到了處罰,但粉絲們似乎並不在意這些,到底是什麼讓飯圈粉絲做出如此舉動,其實從個體到羣體進行分析後,答案非常簡單。個體:象徵性身份,一種精神認同

這些教師發佈應援視頻,目的不過是爲了吸引注意力。首先爲自己喜愛的明星搖旗吶喊,其次是爲證明自己作爲粉絲的“合格”,在龐大的粉絲體系以及社會中獲得身份認同。

並非要“污名化”所有的飯圈粉絲,但的確,越是瘋狂、偏激的粉絲,其實在社會中越是被忽視的羣體。他們在現實中找不到精神的寄託,只能在新的粉絲羣體,虛擬社交中找到存在感。

利用自己的職業便利,爲偶像發聲,自然可以進入更高級的粉絲階層,擁有一定的身體地位,獲得滿足感和成就感。

媒體爆料,新人進入飯圈,需要不斷完成“任務”,如同“升級打怪”一般,不斷提高自己的地位。而在流量經濟的當下,各大社交平臺就是粉絲們每天必須“攻城略池”的主陣地。每日簽到、發帖互動、打榜超話,必不可少。你能帶來多少流量,你能做出多少數據,都與你在粉絲羣體中的地位息息相關。

據說,大規模、統一化的應援團體,背後是等級森嚴的管理結構,規模越大的後援會,管理層的選拔越嚴格,甚至會篩查粉絲的職業和出生。

很快,個人的追星變成了羣體行爲,甚至是社會行爲,因爲隨着飯圈不斷擴張,他們能控制的流量,造成的影響超出了大部分個體的想象,控評、反黑、舉報,利用人數優勢,以流量壓制一切。公共空間逐漸消失,令圈外的個體感到窒息。

人人都享受“造神”的快樂。當偶像們在自己的注視下登上寶座,而這條路又是由他們一磚一瓦親自搭建,其間產生的自豪感自然非同一般。羣體:粉絲經濟背後的利益操控

粉絲經濟終究還是一門生意,所有的行爲都是精心算計下的“變現”手段。

飯圈文化最可怕的有兩點:比較和壓制。

比較,正是引人花錢上頭的手段。對內,可以建立粉絲等級制度,花錢多的人,會得到羣體內部人員更多的讚美和崇拜。最終,比較的結果就是,付出金錢的多少會和“你究竟有多愛明星”掛鉤,邏輯簡單粗暴,但相當有用。這就是爲什麼有的明星的照片或者專輯能夠在短時間裏大賣的終極原因。

這種不以作品質量,而以數量和流量爲標準的評價體系,最終會毀掉整個娛樂圈生態。優質的作品將越發稀缺,粉絲和流量成爲唯一的,評判藝人實力的標準。

而那些因爲自身精力和經濟實力有限,不能爲自己的偶像貢獻太多的粉絲,在極端的打壓中就變成了“你不配說自己有多愛他”的“有罪之人”。

帶着“有罪”之身,有的粉絲在失去理性的思考後,自然會做出類似用視頻應援的行爲了。不能花錢,就利用自己的一切能力,做出其他人無法做出的事兒吧。

這是對內的比較和壓制,對外,飯圈羣體同樣需要這兩點。爲了維持明星的熱度,羣體常常加入各種和“對家”的網絡大戰。由此,明星粉絲之間的“拉踩”,爲了排名和地位,出現了類似“污名化”、紅黑粉、甚至是輿論打壓。

羣體的惡,掩飾了個人的怯懦。羣體的皮,催生了個人的惡爪。飯圈文化催生了網絡宣泄,一旦有人觸動了他們的神經,不需要講理,不需要辯論,一哄而起,一棍打死,用流量淹沒一切。而媒體一旦發聲,一律按喫流量紅利、蹭熱度處理。

壓制和統一化帶來的惡性循環在肖戰的粉絲事件中抵達了最高峯。其他小衆羣體被流量淹沒,繼而被迫禁聲、或者消亡。

最可怕的不是大家因爲觀念不同,爭吵得面紅耳赤;而是沒有不同的觀點,大家保持沉默。這種相互滿足的粉絲與偶像之間的關係,原本應該建立在一種你情我願的良性互動之上,如今卻成了與偶像本人沒多大關係、飯圈體系內外,人與人的鬥爭。

因爲飯圈成了一個個金錢戰鬥的、組織性極強的團體,卻也在這些條條框框中,與喜歡一個明星最初的“快樂”漸行漸遠。

所有個體和羣體的背後,都站着利益團體,經紀公司或者商家。但他們爲了賺快錢,對新晉流量示好有多快,轉頭向下一個流量的時候就有多快。當一切都和金錢利益掛鉤,粉絲最終又能從明星那裏留下什麼呢?

有位明星曾說過:“愛是不用討論對錯的,愛就愛了,也沒有值不值得。但是愛,本應該讓我們更強大,而不是更疲憊而卑微的。”

追星,沒有錯,飯圈也不可怕,只要追星能讓個體比昨天的自己更好,飯圈能夠讓孤獨的人得到展示自我的空間,都可以成爲一種全新的、有益的社交形式。

電影:說透了所有的飯圈文化和控制體系

無論是幼兒園老師的視頻,還是種種飯圈行爲,其實都在一部經典影片中得到了體現。

德國電影《浪潮》對於權力的形成和控制方式進行了鞭辟入裏的展示。看完整部電影,你也許就明白了飯圈文化從個體到羣體的組織形式。

影片中,一位老師原本希望讓學生認識到“法西斯”的危害,看穿個人崇拜和權力運行的背後邏輯。但這羣現代學生,從排斥到順從,最後發展到狂熱,僅僅幾天時間。

片中,老師要求學生放棄“個體”,遵從“集體”,要求他們統一着裝,用統一的手勢,建立羣體的各類標籤,不斷吸納新的成員。

於是,學生開始創建網頁、四處宣傳,並將集體的標誌印在城市的標誌性建築上。集體造就的權力假象,讓衆多一開始並不顯眼的學生得到了手握權力的快感。當崇拜化爲“浪潮”,只剩下奔湧與呼嘯,對不同的聲音的容忍度便迅速減弱,只剩下黨同伐異的粗暴對待。

片尾,老師已經覺察到了失控,很多學生不願接受老師被“污名化”,不過是因爲自己好不容易獲得的權力不想被剝奪。當老師宣佈要解散這個團體時,有人做出了極端的行爲,暴力升級、生命被踐踏。

這部電影提醒了德國人,也提醒了全世界,對於權力的貪婪深植於每個人內心,輕易就會被點燃。看看那些學生們的行爲,真像現在被極端飯圈文化控制的粉絲們。

恐怖的是,片中的老師會主動解散團體,而商業和資本絕對不會如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