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知道,敦煌莫高窟是我國偉大的文化藝術寶庫。它由塑像、壁畫、建築三大部分組成。其中壁畫佔了相當大的比重,總面積達到4.5萬多平方米。這些壁畫來源於各個朝代。而規模最大、數量最多的就當數唐代壁畫了。

唐之前魏、隋時期壁畫,多是以畫佛陀說法,捨身苦渡的佛本生故事爲主,從內容到形式都比較單一粗燥。但到了唐代,壁畫就形成浩大恢宏的氣概了。它們除以往的內容外,更以流行的淨土宗經變畫爲主。這些經變畫規模宏偉,氣象萬千。人們幾乎是一進洞窟,除一面壁爲塑像外,其餘三壁和頂部都被繪畫所覆蓋。畫中人物生動,色彩絢麗,內容豐富。把西土佛地勝景描繪得莊嚴肅穆、富麗堂皇。這些畫不光是給人以精湛的藝術享受,還潛移默化地引導人們對佛地極樂世界的憧憬,啓動人脫離凡塵苦海,超登幸福彼岸的遐想。讓人滋生強烈的宗教情懷。使人因擺脫狹隘的物慾,尋求精神解脫而變得純潔高尚。

由於“妙法蓮華經”在唐代很盛行,善門品着力宣揚觀世音菩薩如何普渡衆生,救苦救難。這就投合了普羅大衆對人生趨利避害訴求的樸素心理。更是促使人們潛心向佛、行善積德的精神動力。

唐代壁畫還有大量的關於耕地、種植、收割、伐木、狩獵、養畜、建造、商貿等人們日常生產生活場景。如“得醫圖”是表現醫師行醫治病的場面;“海船圖”是描繪唐代船舶構造及駕駛情節。這些壁畫也不光是展現其藝術技巧,而是以生動的造型藝術形式爲人們提供了當時社會、風俗、人文等珍貴歷史資料。

唐代經變畫中的大量歌舞畫面,表現了中西融合或說是“漢化”了的神佛樂舞,這些形象不光是伴隨佛陀說法而出現,她們還單獨大展舞姿。或旋轉騰躍,或凌空飛翔,有的揚手散花,有的舉臂彈琴,給人一種歡樂祥瑞、自由奔放的景象。這就與中國古老的神話故事如“天女散花”、“吉祥天母”、“嫦娥奔月”、“女媧補天”等相契合,因此,更受人們青睞。特別是著名的“飛天圖”將神女的形體美、神態美用唐代畫聖吳道子奔放飄逸的“吳帶當風”筆法刻畫得出神入化,已成爲舉世公認的敦煌壁畫的偉大標誌。

這些唐代壁畫,對我國的造型藝術作出了新的開拓和貢獻。值得注意的是,唐代是我國古代政治最開明、文化最包容、經濟最繁榮的時代,也正因爲有這樣的時代背景,才創造出如此輝煌燦爛的藝術傑作出來!文化藝術與政治經濟總是緊密相連、互相促進的。

所以敦煌壁畫的價值,不僅是它舉世無雙的藝術成就,它還激發人們對過去盛世的回味與思考,對人間善愛、慈悲的崇尚與弘揚。特別是能使平庸的人生因有超越功利、超越世俗、超越時空的理想追求而變得有意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