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49年10月1日,蘇和出生在烏蘭浩特,父親勇夫是內蒙古日報社的首任社長。蘇和的父親名叫勇夫(原名榮尚義),是著名的老一輩革命家。

蘇和出生在1949年10月1日,與共和國同一天生日。巧合的是,除了自己之外,家族裏還有三位親戚都是10月1日出生的,而蘇和是名副其實的與共和國同齡。

蘇和的兩位姑姑、親叔伯、哥哥還有自己的父親,都先後加入了革命的隊伍。

蘇和的父親名叫勇夫(原名榮尚義),是著名的老一輩革命家。13歲時,勇夫到現呼和浩特玉泉區土默特學校上高小,曾經和烏蘭夫、吉雅泰、奎壁、趙誠、康根成等革命先烈是校友和同學。

1919年五·四運動期間,勇夫參加了街頭宣傳、講演、募捐等活動。在聽取了烏蘭夫、賈力更同志的意見後,勇夫來到北京蒙藏學校繼續讀書。在那裏,他又接受了中國共產黨北方局李大釗、鄧中夏等革命先輩的共產主義教育。

1925年,北方局委派選送勇夫到廣州黃埔軍官學校第四期學習。1926年,勇夫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並參加北伐戰爭。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以後,加入大青山蒙古族抗日遊擊隊。

1945年12月,勇夫到張家口內蒙古自治運動聯合會工作,籌辦《內蒙古週報》。翌年,報紙開始發行,勇夫首任社長。該報改名爲《內蒙古自治報》後,他仍任社長。

全國解放後,勇夫除擔任《內蒙古日報》社社長外,先後任內蒙古文聯主席、內蒙古出版局局長、內蒙古大學副校長、內蒙古革命史編委會委員兼辦公室主任、內蒙古哲學社會科學部副主任兼內蒙古歷史研究所所長等職。

與共和國同齡

這本1948年開始記錄的日記,記載了勇夫當年的生活。其中1949年10月1日的一篇日記,就記錄了蘇和的出生。“今天十月一日,王羨仙(蘇和的母親)要生小孩,所以今日是雙喜的紀念日。”

這本日記當中,除了記錄生活,其中還記錄了整個家族300多年,8代人的家譜。

1949年10月1日,蘇和出生在烏蘭浩特,父親勇夫是內蒙古日報社的首任社長。1950年,自治區政府從烏蘭浩特遷往張家口,1952年又從張家口遷到呼和浩特。蘇和的童年也見證了內蒙古自治區的變化。

勇夫40多歲的時候纔有了蘇和,是名副其實的老來得子。儘管家境比一般人要好很多,但是父親對小蘇和的教育卻非常嚴格,從不溺愛。

有一次,內大職工在人工湖打魚,蘇和把別人丟下的幾條小魚用盆撈回了家,卻遭到了父親勇夫的狠批。而且父親堅決讓他送回去,說公家的東西,即便是別人不要了,也不是咱們的。

1955年內蒙古日報社人工湖竣工剪綵留影

這麼多年來,勇夫留給蘇和的資產除了這些書籍,更多的是那些影響着這個家族的寶貴精神財富。

紅色精神得以傳承

1976年,蘇和大學畢業以後,被分配到呼和浩特市蒙族學校當老師。1980年又選調到呼和浩特市中級人民法院,1984年年初擔任呼市中級法院副院長。這本臺歷是蘇和在擔任副院長之後的第一本臺歷,同時也是他的工作筆記。直到2010年退休,這30多本臺歷他一本沒有撕過。

如今教育自己的子孫,蘇和依然秉承着很多當年艱苦樸素的良好習慣。據大兒子寶音圖說,自己直到去外地上大學,才人生第一次下飯館。

隨着年紀越見長,蘇和就越發能感受到這種自豪和幸福。他時常提醒自己子孫,你們今天的幸福生活,確確實實是那些革命先輩們用生命和鮮血換來的。

70載崢嶸歲月,70年滄桑鉅變,70年對國家來說是一個不斷變遷、不斷更新的過程,而70年對於蘇和來說,是在時代的洪流中,順勢而爲,勤勞奮鬥,追尋美好生活的過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