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海歌劇院男高音歌唱家,也是李大釗的扮演者於浩磊感慨,新版《晨鐘》不僅是劇本和音樂上的變化,在人物的理解和詮釋方面,熊導也有新的啓發和要求。彩排階段後,上海歌劇院更將所有可利用的空間資源都利用起來,按聲部、按角色等各種辦法將劇組大部隊化整爲零,分散到大大小小的房間分組排練,在避免人羣大規模聚集的同時,也將前期的音樂、劇本的準備工作做得更細緻了。

“細節我們可以慢慢摳,但人物情感走向和整體感覺,一定要到位!”開排前,新版導演熊源偉說。

第一幕戲從李大釗與妻子趙紉蘭在北京四合院的家中緩緩鋪開,夫妻間的柔情、戰友間的豪情,在上海歌劇院青年演員們的動情演繹下,鮮活呈現。

據悉,新版《晨鐘》在保留了原有故事框架的基礎上,對整個劇本的結構進行了多處修改——

劇目從原來的兩幕調整爲三幕,在增加戲劇性和可聽性的基礎上,以“尋道、行道、殉道”六個字貫穿全劇,展現革命先驅者們的求索路途之艱難,中國近代知識分子的家國情懷與“浴火涅槃”。

在接受記者採訪時,熊源偉坦言,升級後的2.0版本《晨鐘》,讓原本“清唱劇”式的音樂更富於戲劇性,不僅故事更加緊湊,情緒和情感也更加飽滿,希望通過抓人的感情線和更強的可聽性,引起年輕觀衆的共鳴。

“戲劇必須活在當下,活在舞臺,如果不能打動當下觀衆,那它就是沒有生命的。”

克服疫情 全情創排

其實早在2018年11月,《晨鐘》在第20屆上海國際藝術節首演亮相之期,上海歌劇院便早已做好演後研討、多方採納、消化修改、精心打磨的準備。

爲了新版《晨鐘》的排演,上海歌劇院去年8月正式向多次榮獲文華獎、曹禺戲劇獎、金獅獎等多項導演獎的著名導演熊源偉發出邀請。

10月,熊導與編劇姚遠、作曲許舒亞及上海歌劇院領導聚首南京,完成了第一次新主創班子的碰頭會,從尋道推向殉道的構思便躍然紙上。隨後,指揮張國勇亦加入在上海的第二次主創會議,在充分溝通中基本確定了新版劇本和音樂修改方向、舞臺設計的想法等。

突如起來的疫情,雖然改變了原先的計劃,但創作的各個環節依然穩步推進中。

編劇姚遠在劇本中增加了李大釗個人情感及家庭線的內容,使得劇目從“抒豪情”到兼親情,豐富了人物的情感色彩,人物變得更加立體也更豐滿。

在音樂上,作曲許舒亞也作了一些調整,不僅人物情緒節奏張弛起伏有度,在宣敘調的旋律上也做了更爲抒情化的處理,使得全劇音樂的整體感更爲強烈,結構層次更周全。

彩排階段後,上海歌劇院更將所有可利用的空間資源都利用起來,按聲部、按角色等各種辦法將劇組大部隊化整爲零,分散到大大小小的房間分組排練,在避免人羣大規模聚集的同時,也將前期的音樂、劇本的準備工作做得更細緻了。“短短几天的合作,我已經感覺到了大家’復工復排’的勁頭。”熊源偉笑道。

先輩初心 後世不忘

早在戲劇排練之前的建組會上,熊源偉導演與主演們第一次“約會”便風趣地調侃,“聽說前陣子劇院特地爲你們聲樂演員們安排了一個多月的形體訓練?這真是太好了!排練場上,讓我好好看看你們是不是’摸爬滾打’都能唱!”

排練場上,他不斷引導主演們揣摩每一個場景、每一句唱詞、每一個動作背後,各自的內心活動。此外,他亦向劇院特別推薦多次榮獲戲劇梅花獎、白玉蘭獎等表演獎項的李莎,爲演員們做表演指導。

短短几天排練中,手、眼、身段、步伐,許多細微之處的指點,便讓角色之間的對戲流暢自然許多。

上海歌劇院男高音歌唱家,也是李大釗的扮演者於浩磊感慨,新版《晨鐘》不僅是劇本和音樂上的變化,在人物的理解和詮釋方面,熊導也有新的啓發和要求。“以往我們演這種革命英雄式的人物,自覺或不自覺地容易流於‘程式化’的動作和神態,所以也往往會讓觀衆感覺舞臺上的角色不夠真實,過於誇張。但是這次導演和表演指導老師給了我們很多有實操性的示範,對我們幫助很大。”

在劇中飾演琴君的上海歌劇院女高音歌唱家徐曉英則表示,“進排練場前一直擔心,怕前一版的演唱和表演慣性會影響新版的呈現。不過和熊導合作第一天便不在有這樣的負擔了。就拿‘我’初見李大釗、陳獨秀和蔡元培這場戲來說,幾次與不同在場人物的對視,都會因爲對象不同、心境不同、舞臺位置不同而分別處理。原版中並不在這一場出現的趙紉蘭和李星華兩個女性角色,也給這場戲加入了柔軟的色彩和溫情。”

演員們的努力,熊源偉也看在眼裏,“這羣年輕人非常可愛,也很拼,我們的確應該多給他們創造機會。”

在他看來,主旋律題材的確不好做,但如果能和當下的年輕人發生共鳴,一樣能夠打動觀衆,“這部劇講述了當時那羣革命先烈的信仰,而如今的年輕人何嘗不需要信仰?一百年前,他們敲響了晨鐘,如今讓我們把《晨鐘》敲得更響。”

贊一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