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海瑞谥号的来历最能代表明代在谥号方面的认知,人们在给他美誉的时候没有说他的出身以及科考成绩,没有说他在官场上的职位大小,眼里只有他为百姓做的事情,谥号对他来说只是业绩的证明,而无关其他硬件设备。有的一品官员虽得到了谥号,但是他生前品性恶劣,并没有践行一个臣子的标准。

等级制度在古代划分的十分严格,在官场上更是如此。古代的男士最佳职业是进入仕途,做官以后他们有新的规划,不断加官进爵,去世后能赢得一个谥号,人生才会得以圆满。在唐以后官员们对此有很高的期望,但是在所有官员中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资格获得这样的荣耀,首先第一条就是看官员的品级,一般情况下三品以上才能进入入选通道,而其他人连参赛的资格都没有。

但是在历史上,出现过老百姓认可的好官,虽然品级不高,但是依然靠自己的努力获得了别人无法企及的荣誉。这样的荣耀放在他们身上能彰显出最实用的价值。明代的海瑞就是这样的人物,他的品级不够,但是人们愿意为他加冕,从这一点上来看,在残酷的封建时代,公正还是 存在人们心中的。从各个朝代官员谥号发展情况上来看,明代更具特色,也从另外一方面帮助海瑞这样的官员拥有了耀眼的光芒。

一、谥号袭身,荣誉之征

1、谥号于官员之重要:承载美誉

谥号起初是帝王专用的称号,用简单的词语或者较长的一段话来概括一个君主的一生,一般以提倡优良德行和卓越功勋为主,在人故之后使用。后来它慢慢地被普及到官员的身上,但是品级不够的官员,由于身份地位不高,没有资格获得这样的待遇。虽然规定的是三品以上才能拥有,但是现实中,一品的官员拥有的较多,且得到的谥号等级更高。

官员的谥号有多种分类,一般以文武区分。武官大多含“武”字,文官有“文”字。对于文官来说,”文正“两字代表着最高的荣誉,比如宋代的范仲淹就有这样极高的成就。古代的大臣大多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在他们心中儒臣恪守自己的本分,一心为君分忧,为民分担是基本的修行,荣誉成就对他们来说也极其重要,如果能在去世之后得到君主赐封的谥号,那么他就是一个成功的臣子。

统治者对此也非常看重,他们愿意用这样的激励模式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优秀人才,忠心为国,品才兼有。科考对于古代的要进入仕途的人来说可能要花费十几年的时光,想要得到一个承载着美誉的谥号,可能要花费一辈子的努力。大多数为官者没有能力得到,因为它的要求很高。

2、谥号难得,美誉难获

“一品美恶兼谥,二品以下,贤者得谥”,想位居一品没有那么容易,但是一旦在一位,得到谥号是很容易的事情。一品以下的官员竞争就变得异常激烈了,好的德行和才学才能配得上谥号。可想而知,对于三品以下的官员,想要得到宝贝,要付出怎样的代价。在清代的时候,统治者对此要求更为严格,二品以下直接取消参赛资格。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并不是所有的谥号都能得到世人的认可。有的一品官员虽得到了谥号,但是他生前品性恶劣,并没有践行一个臣子的标准。即使他拥有谥号,但是世人是完全不认可的,这个谥号不但没有了荣耀的成分,相反变得更为讽刺。通常谥号的发布与否由君主来做最好的决定,在谏臣比较兴盛的年代,这些人员的意见可能也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在宋时期司马光的言论和地位很高,当时他指出“文正”一词最适合表达对一个臣子的赞扬。出于他的提议,后来的大臣们纷纷以此为最佳选择,被一直沿用。看来一个谥号的诞生不仅只是出自君王的心思,一个有强大号召力的大臣也可以对此起一定程度的作用。

二、海瑞的谥号之路

1、踏实能干,曲折夺宝

各个朝代都会有很多代表性的臣子,他们有的以德行和才学征服人心,有的以奸诈阴险被人唾弃。公道自在人心,有的臣子虽然品级不高,但是他在地方上一心为民,得到老百姓认可,他的荣耀自然会伴随而来。海瑞是明代普通的一位臣子,他从小爱学习,清楚地知道自己要成为一个对老百姓有用的好官。科考之后,他的官职一直不大,做为地方上的一个小官,他没有沾染不好的习惯,没有沉迷财利。

在位期间,他踏踏实实地为老百姓解决问题,和恶霸做斗争是险恶的事情,但是为了能让当地人过上好日子,他不惜牺牲自己。他刚正不阿的性格赢得了人们的好感,在人们心中,他是一个像青天大老爷一样的人物。他的性格是利民的好事,但是对于在官场上竞争的人来说并没有优势,而且容易得罪人,触犯其他官员的利益。因此他经常遭受到排挤,还有过牢狱之苦,生活很艰难。

他在官场上的道路极其坎坷,不过只要恢复官职,品级再低,他都把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自己坚毅刚正的性格发挥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虽然是一个官员,但是他的一生经济条件都不是很好,老年时期的生活更加贫困。

2、为民为国,堪称忠介

海瑞在任职期间,做大官的日子并不长,去世后才被重新升了品级,按以往的标准,他没有资格拥有谥号,或者没有很强的竞争优势。但是他却顺利地得到了“忠介”的荣誉,一来是百姓的认可,二来是朝廷上下的认同,他是当之无愧,标准在此时已经完全不重要。

“帝命余以辅君兮,亦以君之忠介些”,他忠诚为君为国,耿刚有力的态度完美地诠释了他的谥号。他去世之后,老百姓极其痛心,朝中官员纷纷赞扬他的品行和为人。“公之学以刚为主,其在朝,气象岩岩,端方特立,诸臣僚多嫉恶之,无与立谈“,他刚正不阿的精神让人敬佩,他在朝中就是一面照妖镜,谁有小人之心,在他面前是站不稳的。

三、明代渐趋,谥号成制

1、重于实业,变通灵活

“如行业平常,即官品虽崇,不得概予“,明代给臣子谥号的时候,多采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式。有的官员位居最高位,但是在给他封号的时候,会对他的生平严加考察,在调查的基础之上,做最后的结论,所以明代在这一点上是喜欢下功夫的。这样对官员的要求更高,没有良好的业绩想糊弄过去,在明代是不容易的。

这个时期对谥号上没有太多的避讳,如果太过担心和哪一位的名字重叠,那么谥号的真正意义可能会发生改变。在明代,大多官员们把“忠“字做为最高的追求,为此愿意奉献一生的心血。据记载,在明代,关于此字的谥号高达一百多个。明代的历史曾经有过波澜壮阔的一面,如果在特定的时间段内,能够抵挡住强大势力的诱惑和阻挠,那么他就是一个有功之人,足以配得上谥号。

王祎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当时他的官位只在五品,但是面对朱棣,他没有“投其所好”,这样的精神得到了君主的喜欢,谥号就这样产生了。在明代一位太医,他虽然只有六品,但是他的医术得到了人们的强烈认可,并且有高尚的医德,所以他照样拥有了谥号。可见能力和德性是当时人们最看重的方面,这样的理念更能让臣子们发挥自身的才华和能力,而不是被身份地位所累。

2、色彩颇丰,种类多样

明代官员的许多谥号带着君主强烈的个人色彩,从这一点上可以大致推断出此人处于哪个年代。比如有的帝王好武,那么“武”字可能被广泛使用。在明后期,有一位帝王喜欢讨好取乐他的人,他就会大大加宠这些人,会用“荣”字谥号来表达对他的喜爱。这时才能可能会被淹没,因为有帝王喜欢的“气质”才更有机会得到谥号。

整体来讲“忠”字在这个时期被使用的最多,一般来说,武官在这方面更能体现他的职能和使命,保家卫国需要忠心。但是在明代文官这样有机会使用这个字,“不谏则危君,谏则危身,故忠臣励节,宁危身而不危君”。谏臣做为文官,冒着生命危险说出别人不敢说的话,同样能体现他的忠心大义,在这一点上,明代对“忠”的认识更加全面。

结语:

谥号作为鼓励培养能臣的一种方式,在古代有着非常高的认可度。它把精神和荣誉结合为一体,对育臣和治国起着积极的作用,在大多数情况下,它能给社会反馈出有利的一面。明代对谥号灵活的处理方法,对后世影响深远,我们可以从中借鉴培养人才的激励方式。因地制宜,找到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方法,才能让此种制度发展的更好,从而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海瑞谥号的来历最能代表明代在谥号方面的认知,人们在给他美誉的时候没有说他的出身以及科考成绩,没有说他在官场上的职位大小,眼里只有他为百姓做的事情,谥号对他来说只是业绩的证明,而无关其他硬件设备。我们对现代人的评价,考虑更多的是能力和德行,学历以及出身这些方面可以参考,而并不代表全部。

参考资料:

《明代官员谥号研究》

《明会要》

《明臣谥考》

《百官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