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海瑞諡號的來歷最能代表明代在諡號方面的認知,人們在給他美譽的時候沒有說他的出身以及科考成績,沒有說他在官場上的職位大小,眼裏只有他爲百姓做的事情,諡號對他來說只是業績的證明,而無關其他硬件設備。有的一品官員雖得到了諡號,但是他生前品性惡劣,並沒有踐行一個臣子的標準。

等級制度在古代劃分的十分嚴格,在官場上更是如此。古代的男士最佳職業是進入仕途,做官以後他們有新的規劃,不斷加官進爵,去世後能贏得一個諡號,人生纔會得以圓滿。在唐以後官員們對此有很高的期望,但是在所有官員中並不是所有人都有資格獲得這樣的榮耀,首先第一條就是看官員的品級,一般情況下三品以上才能進入入選通道,而其他人連參賽的資格都沒有。

但是在歷史上,出現過老百姓認可的好官,雖然品級不高,但是依然靠自己的努力獲得了別人無法企及的榮譽。這樣的榮耀放在他們身上能彰顯出最實用的價值。明代的海瑞就是這樣的人物,他的品級不夠,但是人們願意爲他加冕,從這一點上來看,在殘酷的封建時代,公正還是 存在人們心中的。從各個朝代官員諡號發展情況上來看,明代更具特色,也從另外一方面幫助海瑞這樣的官員擁有了耀眼的光芒。

一、諡號襲身,榮譽之徵

1、諡號於官員之重要:承載美譽

諡號起初是帝王專用的稱號,用簡單的詞語或者較長的一段話來概括一個君主的一生,一般以提倡優良德行和卓越功勳爲主,在人故之後使用。後來它慢慢地被普及到官員的身上,但是品級不夠的官員,由於身份地位不高,沒有資格獲得這樣的待遇。雖然規定的是三品以上才能擁有,但是現實中,一品的官員擁有的較多,且得到的諡號等級更高。

官員的諡號有多種分類,一般以文武區分。武官大多含“武”字,文官有“文”字。對於文官來說,”文正“兩字代表着最高的榮譽,比如宋代的范仲淹就有這樣極高的成就。古代的大臣大多受儒家思想的薰陶,在他們心中儒臣恪守自己的本分,一心爲君分憂,爲民分擔是基本的修行,榮譽成就對他們來說也極其重要,如果能在去世之後得到君主賜封的諡號,那麼他就是一個成功的臣子。

統治者對此也非常看重,他們願意用這樣的激勵模式培養出一代又一代的優秀人才,忠心爲國,品才兼有。科考對於古代的要進入仕途的人來說可能要花費十幾年的時光,想要得到一個承載着美譽的諡號,可能要花費一輩子的努力。大多數爲官者沒有能力得到,因爲它的要求很高。

2、諡號難得,美譽難獲

“一品美惡兼諡,二品以下,賢者得諡”,想位居一品沒有那麼容易,但是一旦在一位,得到諡號是很容易的事情。一品以下的官員競爭就變得異常激烈了,好的德行和才學才能配得上諡號。可想而知,對於三品以下的官員,想要得到寶貝,要付出怎樣的代價。在清代的時候,統治者對此要求更爲嚴格,二品以下直接取消參賽資格。

羣衆的眼睛是雪亮的,並不是所有的諡號都能得到世人的認可。有的一品官員雖得到了諡號,但是他生前品性惡劣,並沒有踐行一個臣子的標準。即使他擁有諡號,但是世人是完全不認可的,這個諡號不但沒有了榮耀的成分,相反變得更爲諷刺。通常諡號的發佈與否由君主來做最好的決定,在諫臣比較興盛的年代,這些人員的意見可能也會起到一定的作用。

在宋時期司馬光的言論和地位很高,當時他指出“文正”一詞最適合表達對一個臣子的讚揚。出於他的提議,後來的大臣們紛紛以此爲最佳選擇,被一直沿用。看來一個諡號的誕生不僅只是出自君王的心思,一個有強大號召力的大臣也可以對此起一定程度的作用。

二、海瑞的諡號之路

1、踏實能幹,曲折奪寶

各個朝代都會有很多代表性的臣子,他們有的以德行和才學征服人心,有的以奸詐陰險被人唾棄。公道自在人心,有的臣子雖然品級不高,但是他在地方上一心爲民,得到老百姓認可,他的榮耀自然會伴隨而來。海瑞是明代普通的一位臣子,他從小愛學習,清楚地知道自己要成爲一個對老百姓有用的好官。科考之後,他的官職一直不大,做爲地方上的一個小官,他沒有沾染不好的習慣,沒有沉迷財利。

在位期間,他踏踏實實地爲老百姓解決問題,和惡霸做鬥爭是險惡的事情,但是爲了能讓當地人過上好日子,他不惜犧牲自己。他剛正不阿的性格贏得了人們的好感,在人們心中,他是一個像青天大老爺一樣的人物。他的性格是利民的好事,但是對於在官場上競爭的人來說並沒有優勢,而且容易得罪人,觸犯其他官員的利益。因此他經常遭受到排擠,還有過牢獄之苦,生活很艱難。

他在官場上的道路極其坎坷,不過只要恢復官職,品級再低,他都把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自己堅毅剛正的性格發揮到生命的最後一刻。雖然是一個官員,但是他的一生經濟條件都不是很好,老年時期的生活更加貧困。

2、爲民爲國,堪稱忠介

海瑞在任職期間,做大官的日子並不長,去世後才被重新升了品級,按以往的標準,他沒有資格擁有諡號,或者沒有很強的競爭優勢。但是他卻順利地得到了“忠介”的榮譽,一來是百姓的認可,二來是朝廷上下的認同,他是當之無愧,標準在此時已經完全不重要。

“帝命餘以輔君兮,亦以君之忠介些”,他忠誠爲君爲國,耿剛有力的態度完美地詮釋了他的諡號。他去世之後,老百姓極其痛心,朝中官員紛紛讚揚他的品行和爲人。“公之學以剛爲主,其在朝,氣象巖巖,端方特立,諸臣僚多嫉惡之,無與立談“,他剛正不阿的精神讓人敬佩,他在朝中就是一面照妖鏡,誰有小人之心,在他面前是站不穩的。

三、明代漸趨,諡號成制

1、重於實業,變通靈活

“如行業平常,即官品雖崇,不得概予“,明代給臣子諡號的時候,多采用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方式。有的官員位居最高位,但是在給他封號的時候,會對他的生平嚴加考察,在調查的基礎之上,做最後的結論,所以明代在這一點上是喜歡下功夫的。這樣對官員的要求更高,沒有良好的業績想糊弄過去,在明代是不容易的。

這個時期對諡號上沒有太多的避諱,如果太過擔心和哪一位的名字重疊,那麼諡號的真正意義可能會發生改變。在明代,大多官員們把“忠“字做爲最高的追求,爲此願意奉獻一生的心血。據記載,在明代,關於此字的諡號高達一百多個。明代的歷史曾經有過波瀾壯闊的一面,如果在特定的時間段內,能夠抵擋住強大勢力的誘惑和阻撓,那麼他就是一個有功之人,足以配得上諡號。

王禕就是這樣的一個例子,當時他的官位只在五品,但是面對朱棣,他沒有“投其所好”,這樣的精神得到了君主的喜歡,諡號就這樣產生了。在明代一位太醫,他雖然只有六品,但是他的醫術得到了人們的強烈認可,並且有高尚的醫德,所以他照樣擁有了諡號。可見能力和德性是當時人們最看重的方面,這樣的理念更能讓臣子們發揮自身的才華和能力,而不是被身份地位所累。

2、色彩頗豐,種類多樣

明代官員的許多諡號帶着君主強烈的個人色彩,從這一點上可以大致推斷出此人處於哪個年代。比如有的帝王好武,那麼“武”字可能被廣泛使用。在明後期,有一位帝王喜歡討好取樂他的人,他就會大大加寵這些人,會用“榮”字諡號來表達對他的喜愛。這時才能可能會被淹沒,因爲有帝王喜歡的“氣質”才更有機會得到諡號。

整體來講“忠”字在這個時期被使用的最多,一般來說,武官在這方面更能體現他的職能和使命,保家衛國需要忠心。但是在明代文官這樣有機會使用這個字,“不諫則危君,諫則危身,故忠臣勵節,寧危身而不危君”。諫臣做爲文官,冒着生命危險說出別人不敢說的話,同樣能體現他的忠心大義,在這一點上,明代對“忠”的認識更加全面。

結語:

諡號作爲鼓勵培養能臣的一種方式,在古代有着非常高的認可度。它把精神和榮譽結合爲一體,對育臣和治國起着積極的作用,在大多數情況下,它能給社會反饋出有利的一面。明代對諡號靈活的處理方法,對後世影響深遠,我們可以從中借鑑培養人才的激勵方式。因地制宜,找到適合社會發展需要的方法,才能讓此種制度發展的更好,從而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海瑞諡號的來歷最能代表明代在諡號方面的認知,人們在給他美譽的時候沒有說他的出身以及科考成績,沒有說他在官場上的職位大小,眼裏只有他爲百姓做的事情,諡號對他來說只是業績的證明,而無關其他硬件設備。我們對現代人的評價,考慮更多的是能力和德行,學歷以及出身這些方面可以參考,而並不代表全部。

參考資料:

《明代官員諡號研究》

《明會要》

《明臣諡考》

《百官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