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胡宗南一方面跑到奉化溪口当面向蒋表达忠心,还组织黄埔同学开会,在会议上宣称,。最早的则是胡宗南,黄埔期间,他起床比习惯早起的蒋更早,在操场跑步时经常会遇到慢慢散步的蒋,但并不上前搭话。

大家好,我们的校园社团那些事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说起胡宗南,想必大家都比较熟悉,他贵为“天子第一门生”,不但是唯一一个做到战区长官的黄埔毕业生,还在黄埔同学中第一个混成了“上将”。
鼎盛时期,胡宗南手里掌握的部队达到了五六十万之多,与另两个黄埔系军头陈诚、汤恩伯并称为“陈胡汤”。
说起陈诚,尚且有中原大战的郑州之战、鄂西会战等代表作,汤恩伯也有诸如南口、台儿庄、豫南会战等成名战,但提起胡宗南,你能想到的也许会空空如也。
胡宗南到底会不会打仗,素来众说纷纭。
你说他不会吧,官职却一直在升,貌似直到抗战结束,也没打过太耻辱性的大败仗;你说他会吧,却又缺少含金量比较高的战例,就连1944年拒日军于门外的灵宝战役,还是他麾下的34集团军总司令李延年率部打的。
那么问题就来了,一路加官进爵,一向恩宠不断,在不到20年的时间内,就从一名排长混成“西北王”,看似平庸的胡宗南到底凭什么?
据说有三名将领,都曾因“跑步”而被蒋所关注,从而进入了晋升通道。最早的则是胡宗南,黄埔期间,他起床比习惯早起的蒋更早,在操场跑步时经常会遇到慢慢散步的蒋,但并不上前搭话。
日子久了,蒋也注意到总有一个小个子青年在天未亮时就沿操场跑步,问了总教官何应钦,才知道是胡宗南,也是浙江人。胡宗南的勤奋,深为蒋所欣赏。这意味着,胡宗南算是在蒋心中挂上号了。
另外两个则是王耀武和汤恩伯。
不知有意无意,王耀武每次晨跑都会经过蒋的住室,而此时正是蒋刚洗涮完毕临窗远眺的放松时刻。所以,蒋总会发现王耀武在出集体操前跑步锻炼。一问何应钦,才知道是山东人王耀武。
汤恩伯则是在黄埔军校迁往南京后,担任入伍生队教官。他带着同学们往郊外的鸡笼山跑,而不像其他教官那样在校园里跑。而蒋介石在鸡笼山恰有一座官邸,他发现汤恩伯及学生个个跑的步伐矫健,精神抖擞,口号有力,也十分欣慰。向张文白一打听,得知是汤恩伯,自此也对他加了一层好感。
任中下级军官时,胡宗南也有两把刷子,他表现得足够亮眼。
第一次东征中,最最关键的棉湖之战,也许是胡宗南在军事上崭露头角的首秀。据时任教导第一团团长的何应钦回忆,
战后不久,胡宗南先后被擢升为连长、副营长等,开始与一期同学拉开了距离。
到了第二次东征,胡宗南已经升任第一团营长,上司正是自己的老师刘峙。然此后,胡宗南也随着刘峙的不断升迁而递补晋升,开始驶入了升官的快车道。
北伐期间,在最具决定意义的龙潭之战中,代理第一师少将师长的胡宗南,所部起了比较重要的作用,更为蒋所赏识。
而在中原大战中,胡宗南的第一师也打的不错。何应钦还夸赞他说,
战后,第一师师长刘峙升任第一军军长,胡宗南则被正式任命为第一师中将军长。而他的黄埔一期同学们,此时能混到旅、团长就已经很不错了。
到了1936年8月,胡宗南因在进攻红军的作战中表现积极,而得以晋升为“天下第一军”——第一军军长。这是黄埔一期中的第一个军长。
抗战爆发后,胡宗南率第一军参加淞沪会战,曾在大场与日军血战。并不是说胡宗南的表现有多优秀,但他从不轻易请求增援、请求撤离战场的态度,还是赢得了蒋的认可。
在上海的几个月大战,第一军先后整补了五次,不管仗打的是不是好,至少说明了态度端正,有韧性也有点血性。
此后,抗战中的胡宗南虽然战功一般,都还是被先后提升为军团长、集团军总司令、战区副长官,到1944年底,还升任第一战区代司令长官,不久就又转正了。
除了早期也能打点硬仗外,胡宗南的电梯式升迁还离不开两个字:忠诚。当然,这个忠诚必然是忠于蒋校长。
1927年,在李、白、何的联手下,蒋被迫下野。胡宗南一方面跑到奉化溪口当面向蒋表达忠心,还组织黄埔同学开会,在会议上宣称,
胡宗南的表现,让低谷中的蒋既欣慰又感动,从此对胡更加信任,更加赏识。宋希濂后来也回忆说,
到了1931年蒋的第二次下野,胡宗南与死党密友戴笠一起,组织起了只效忠于蒋一人的“复兴社”,又一次强化了在蒋心中的绝对心腹地位。
而1936年蒋被扣押在西安后,胡宗南“代表七万余黄埔同学”领衔通电称,
对胡宗南这样经“事上练”检验过的忠心“奴才”,蒋自然会提拔不辍。
综合来说,虽然胡宗南总体军事水平有限,蒋也评价其“学识能力浅薄”,“但又无更合适人选取代,遂使之担负重任”。
为什么没有更合适的人代替呢,或许在蒋心中,没有其他人比胡宗南忠心的“奴才”了吧。即使有的话,可能能力连胡宗南也不如,这就尴尬了。
喜欢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说说自己的意见,我们一起来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说的不对的也要指出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