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的和尚和尼姑。畫面中我們能看到兩個和尚中間站着一位手持柺棍的尼姑,與旁邊的兩個和尚不同,這位尼姑還留着頭髮,這屬於帶髮修行。

清末鎮江金山寺的和尚。金山寺是江南名剎,它始建於東晉,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康熙皇帝爲其親提“江天禪寺”四個大字。除此外,歷史上著名的“水漫金山”就發生在這裏。

弘一法師李叔同。李叔同出身於清末一個官宦之家,其父曾是同治年間的進士,後任吏部主事。因此李自幼就家境優渥,1905年他東渡日本學習油畫和音樂,回國後擔任教員,教授學生音樂和繪畫。那首著名的《送別》(長亭外,古道邊......)就是他的音樂傑作之一。1819年,39歲的李叔同拜了悟和尚爲師,發號弘一。

虛雲大師,虛雲大師是近代中國的禪宗泰斗,一身而系五宗法脈。虛雲大師出生於1840年,19歲時在福州湧泉寺出家,從此開始了他的百年悟禪傳道生涯。他堅持苦行百餘年,歷坐了15個道場,爲復興禪宗培養了大量的護法居士和高僧,其中比較著名的就有十多人。1959年,虛雲大師圓寂,享年120歲。

清末手拿佛塵的和尚。在我們的印象中好像只有道士拿佛塵,其實並不是這樣,和尚也是可以使用佛塵的。佛塵一般都是用獸毛製成,用以驅趕蚊蟲和拂去塵埃。

身穿官服的清末和尚。從畫面中能夠看出補子上是一隻錦雞,這在當時屬於二品官。在清末,除了和尚,清政府還對一些傳教士進行了封賞,以此表彰他們的特殊貢獻,很多也都是身穿三品文官官服。

清末一位化緣的和尚。“化緣”這項活動我們在電視劇《西遊記》中能夠時常見到,唐僧往往會叫徒弟端着他的金鉢前去化點齋飯來喫。畫面中的這個和尚並不是爲了化齋飯,而是要募化捐款,來修建寺院。這種活動在今天依然存在,但是性質卻完全變了。

頭戴“五佛冠”的和尚。“五佛冠”又稱“毗盧冠”,它代表五方佛智。一般爲佛教上師和方丈修法時所戴的寶冠,《西遊記》中唐僧戴的就是這個“五佛冠”。

清末福州湧泉寺的和尚。湧泉寺始建於五代後梁,爲閩剎之冠。在最初它並不叫“湧泉寺”,而叫“國師館”,到了明代永樂年間改爲“湧泉寺”。此後兩次焚燬,經萬曆、天啓兩朝修葺形成了今天的規模。我們剛剛說的虛雲大師就是在這個寺廟出的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