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據《明季北略》、《甲申傳信錄》等文獻上的記載,李自成派投降的太監杜勳進宮傳話給崇禎皇帝,開出了一份極爲優厚的和談條件:明朝割讓西北一帶,同意李自成封王,並犒軍銀百萬兩”(一說是要求“犒賞”起義軍白銀三百萬兩)。爲了表示誠意,李自成還表示只要崇禎皇帝同意了這份條件,他就帶兵幫助明軍去鎮壓國內其他起義軍勢力,並協助一起對抗東北的滿清。

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七日,“闖王”李自成率農民起義軍包圍了明朝的首都北京,大明王朝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各路趕赴京城的勤王大軍還遠在天邊,眼前的威脅卻迫在眉睫,起義軍攻下北京城似乎已只是時間問題。
可是讓大多數人都沒想到的是,擁有壓倒性優勢的起義軍沒有立即攻城。據《明季北略》、《甲申傳信錄》等文獻上的記載,李自成派投降的太監杜勳進宮傳話給崇禎皇帝,開出了一份極爲優厚的和談條件:明朝割讓西北一帶,同意李自成封王,並犒軍銀百萬兩”(一說是要求“犒賞”起義軍白銀三百萬兩)。爲了表示誠意,李自成還表示只要崇禎皇帝同意了這份條件,他就帶兵幫助明軍去鎮壓國內其他起義軍勢力,並協助一起對抗東北的滿清。
李自成的這個和談請求讓人頗感匪夷所思。按說以當時的情況,京城已經唾手可得,可他卻要整出這份明顯很“喫虧”的城下之盟。這就好比土匪到財主家打劫,明明已經把財主全家老小都綁起來了,土匪卻反過來說:只要分我一小部分家產,我不但放了你全家老小,還要給你“打工”,幫你看家護院。到底是李自成腦子壞掉了,還是他見識太短呢?其實都不是。這份看似荒唐的和談條件,其實充滿了大智慧。
早在崇禎二年(1629年)的時候,李自成就參加了起義軍。不過他的事業發展可謂是一波三折,有好幾次都差點被官軍剿滅。憑着死纏爛打的精神,終於到了崇禎十四年(1640年)的時候,他的隊伍才具備了一定規模。不過,讓李自成自己也沒想到的是,在接下來短短三年時間裏,他的革命工作出乎尋常的順利,幾乎是到了戰則必勝的程度。可是,這也帶來了一個問題:隊伍發展的太快,基礎建設跟不上形勢的變化。
李自成身邊的將領大多都是草莽出身,讓他們去砍人自然沒問題,可讓他們治理國家的話,那就明顯存在着素質不足。他身邊智囊團中的最高學歷是舉人(牛金星、李巖),如果想憑這羣人把這麼龐大的一個國家給治理的井井有條顯然不現實。換句話說,就是把天下交給李自成,他也坐不住。
另一個更嚴峻的問題是,李自成的軍隊雖然殺到了北京城下,可當時明朝在各地還擁有百萬大軍。李自成如果成功將京城打下後,他將面臨北面滿清,南面明軍,腹背受敵的情況(後來的歷史驗證了這一點)。與其成爲衆矢之的,還不如趁現在的有利情況,在崇禎皇帝身上狠狠地敲一筆竹槓更加符合他的利益。
此時,決定權回到了崇禎皇帝手中。對大多數人來說,這就是一次絕處逢生的天賜良機,李自成竟然會“愚蠢”到放棄唾手可得的勝利果實。可面對這麼一份幾乎無法拒絕的優厚條件,崇禎皇帝卻表示拒絕了!李自成提出這樣的條件,看起來已經夠瘋了,但沒想到崇禎帝會更瘋。這到底是什麼情況呢?
原來,崇禎拒絕李自成的條件也是有他的顧慮。一方面是李自成的差評太多。李自成早年多次被明軍打敗,當他被俘虜的時候總是一把眼淚一把鼻涕地表示自己要痛改前非,重新做人。可是一旦官軍將其釋放,他立馬就重操舊業,還把遣送他們回鄉的安撫官都給殺了。在面臨生死攸關的時候,李自成這樣不靠譜的人提出的談判條件,崇禎皇帝自然不敢答應。
另一個方面是,崇禎皇帝死要面子。他平生多次下過“罪己詔”,但每次都把錯誤推到別人身上,從不承認自己有什麼過失。這樣性格的一個皇帝,讓他在泥腿子出身的李自成前面委曲求全,實在是難以忍受。如果當時崇禎身邊有大臣能推波助瀾一下,也許這事還能辦成了。可那些大臣想的並不是挽救大明王朝,而是如何能到李自成建立的新政權中打工。因此,一個天賜良機就這樣在君臣互相角力推諉中喪失了。
此外,崇禎皇帝對當時北京城防形勢產生了誤判。他可能是希望能夠“天子守國門”,堅持到各路勤王大軍到來。在明朝的歷史上,就有數次在京城大破來犯之敵的先例。可崇禎萬萬想不到,看似固若金湯的京城會在短短一天的時間內就淪陷了。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清晨,崇禎皇帝在煤山(今景山)自縊殉國,明朝滅亡。幾十天后,李自成在山海關被滿清和吳三桂的聯軍打敗。此後,清軍迅速南下,定鼎中原,中國進入了清朝時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