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經濟簡單地說就是以獲得一定報酬爲主要目的,以一種商品或物品爲主要載體,這個載體不屬於某一特定人或組織的,讓老百姓共同分享其帶來利益或紅利的行爲。通常這種共享經濟是藉助目前發達的互聯網而實現的。

隨着社會閒散資源增多,還有社會人對某些東西不需要單一購買和擁有,將越來越多的資源推向共享途徑或領域,這是人類社會未來發展的一種必然。

共享經濟與共享是有本質區別的。共享就是一簡單的經濟分享行爲,是將一件物品或者信息的使用權或知情權與其他所有人共同擁有,有時也包括產權。但這種形式無法發展成爲一種經濟產業形式,只是兩個人兩組織或幾個人幾個組織之間的合作或合夥行爲,它對整個社會經濟或消費者行爲難以產生較大的影響力或衝擊力。而共享經濟則帶有一種趨勢性和普遍性,對人類生產和生活行爲將產生普遍而廣泛的影響。

回顧完近幾年最流行的共享經濟概念,我們不難發現,用戶是經濟發展的導向。如今,社羣經濟在共享經濟的基礎上,成爲更受歡迎,最有活力的經濟模式。每個品牌都有自己的客戶,用戶,甚至粉絲,但是,能夠將粉絲變成忠誠朋友的企業極少。擁有自己的社羣的品牌,背後顯現出卓越的營銷策略和思維模式,是卓越運營的體現,社羣也將成爲市場競爭中無上的王牌。

社羣就是具有共同目標或者共同興趣,可以即時互動、高效溝通,並且能夠一致行動的羣體。成員之間,在互相信任的基礎上,通過互惠互利形成經濟價值,便是社羣經濟。微信、微博等社交工具,已經移動互聯網硬件和軟件的發展,是社羣的成員可以24小時在線,無縫連接,即時行動,此條件下,形成社羣經濟。其中,社羣經濟的核心是社羣,有了符合人們期望的社羣,便會隨之而來產生經濟效應。

社羣古已有之,但是在當前的經濟技術條件下,企業如何能夠擁有自己的社羣呢?是自己籌劃社羣,逐步積累用戶數量,還是投資一個社羣,融入其中?其實,社羣的價值在於運營,建構的目的也在於運營,使其產生價值。建構社羣和運營社羣,雖是兩個不同的階段,但是二者要想取得理想的結果,卻是需要同樣的付出和基礎:組織適應社羣的需要,拉近企業與顧客之間的距離,調整組織架構,用戶自發生成內容,這些就是保持社羣活力的法寶。

互聯網已經爲人類開啓了新家園,帶來全新的工作、學習和生活方式,深刻的影響到我們每一個人。雖然生物醫療和人工智能等高科技爲我們帶來更多的遐想,但是,基礎學科需要長時間的積累和沉澱才能迸發出巨大的能量,難以在未來3--5年內像電子商務那樣對我們生活和工作產生大的影響。

未來3--5年內,能夠產生巨大影響的還是在消費領域,雖然共享單車等新的經濟模式不斷湧現,但是資源共享不能帶來利益共享,就違背了共享的本質。共享經濟的本質是利益共享,是普惠大衆,如果做不到這一點,只不過又是一場打着共享經濟名義的圈錢運動和概念炒作,實質是還是無人出租業務或者稱之爲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公共服務項目而已。

傳統資本經濟單向掠奪式的發展模式是不可持續的,每次造成的經濟危機轉嫁到普通大衆的頭上。然而,社羣消費能做到資源共享然後利潤共享,所以社羣消費纔是真正意義上的共享經濟。社羣消費中,零成本、不囤貨、不復利、不分級、不形成資金池,把傳統資本經濟中糟粕代理、直銷、分銷甚至傳銷圈錢的渠道全部堵住,這樣就能實現經濟形成良性循環和可持續發展。社羣裏每一個人都可以通過分享知識創造財富(知識和基本消費產品都是由資源共享平臺提供)科技越發達,賺錢越簡單,消費者只不過是換一個消費方式,不增加任何消費成本卻能得到截然不同的消費結果。社羣消費共享經濟的財富分配依靠的是個人努力不受他人控制。產業鏈中的每個人都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收益,財富不再被資本壟斷和掠奪,公平競爭多勞多得。

通過結構調整和資源整合創業,讓知識培養消費;通過個性化需求創新個性化生產,讓創造財富者分享財富,財富就可以良性循環起來。移動互聯網使得社羣功能不斷延伸,社羣的價值不斷被放大,社羣經濟已成爲當代商業發展的"肥沃土壤"。

(來源:贏智融媒 作者:陳海明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