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09年啓動"去IOE"到今天,國產數據庫正在逐漸打破寡頭企業對數據庫核心技術的壟斷,已經成中國企業了不起的奇蹟。當時的甲骨文是僅次於微軟的全球第二大軟件系統公司,市值將近2000億美元,自1989年進入中國後,曾一度佔據中國企業數據庫市場的半壁江山,創始人埃裏森更在多個場合嗆聲中國企業,說自己絕不能屈居於第二。

華人有兩個李飛飛,一個是前不久入職推特的李飛飛,這位科學家推動了深度學習的發展和應用。2007年她帶領團隊創建了世界上最大的圖像識別數據庫ImageNet。

而另一位就是國產數據庫背後的男人,阿里李飛飛。在達摩院的官網上,對李飛飛的介紹是:猶他大學計算機系終身教授。曾獲ACM、IEEE、Visa、Google、HP、華爲等多個獎項,2018年ACM傑出科學家等。

一流企業背後,必然是超一流地人才。2018年加入阿里巴巴的李飛飛,不僅負責雲智能數據庫產業事業部,同時也負責達摩院下面的數據庫與存儲實驗室。最近,Gartner發佈的全球雲數據庫榜單中,阿里雲位居第三,成爲全球雲數據庫領跑者之一。

不過國產數據庫發展到今天,並非一蹴而就,期間"破繭成蝶"的摸索期也是相當難熬。

08年時,中國雖已經加入 WTO,但在科技領域仍是個"三無"國家,沒自己的操作系統,沒自己的芯片,沒自己的計算力系統。就連 BAT 也都只能是"伸手"向國外要。

因此,當年阿里巴巴率先提出去IOE戰略,但很多人都認爲這就是個僞命題。IBM和EMC好去,可去"O"談何容易?我們在數據庫方面沒有積累,技術差距之大難以想象。

但阿里不管這些,幹就是了!

也就是從阿里巴巴力排衆議開始,"去IOE"終於從國人的理想照進了現實。阿里要去IOE,不光是爲了要做出自研,更是因爲當年的IOE着實跟不上阿里的需求了。從08年開始,阿里業務增長速度那叫一個快,每年都是十幾二十倍的長,就算是IOE 的系統也並未經受過服務幾億人這麼大規模的考驗,也是很難用了!

所以,爲了滿足阿里巴巴龐大的計算任務,也爲了不再讓中國企業向外國伸手,阿里巴巴這套系統必須弄出來!而且還要比 IOE 表現更好!自此,阿里雲不顧外界聲音,終於讓國產數據庫順勢而生!去年的"雙11"還創下了全球數據庫的新記錄。

就連國外老牌巨頭"甲骨文"也被阿里巴巴擊敗!

10年前,甲骨文在中國可是非常牛逼的,完全橫着走。當時的甲骨文是僅次於微軟的全球第二大軟件系統公司,市值將近2000億美元,自1989年進入中國後,曾一度佔據中國企業數據庫市場的半壁江山,創始人埃裏森更在多個場合嗆聲中國企業,說自己絕不能屈居於第二!

如今,國產數據庫雄起,甲骨文一路敗退!去年,甲骨文在全球開啓了裁員模式,而甲骨文之所以裁員,無非是在雲計算市場上被微軟以及阿里巴巴所擊潰,至少在中國市場上是這樣的。

不光是甲骨文,就連最近的亞馬遜也敗走中國市場,阿里雲如今已是亞太第一,並穩居全球第三!時過境遷,曾經看來高不可攀的國外高科技公司,其實也不過如此。

在Gartner公佈的2019年全球數據庫魔力象限評選中,阿里雲作爲國內數據庫市場份額第一的廠商,也成功進入"挑戰者"象限,連續兩年作爲唯一中國企業入選。

自從2018年,李飛飛加入達摩院後,就帶領阿里巴巴數據庫事業部研發新一代分佈式數據庫系統,支撐了阿里巴巴集團的複雜業務、海量數據和雙11交易洪峯的挑戰。如今這套系統已經被應用在多個城市的智能城市交通網絡管理,實現城市內數千萬智能終端數據的瞬間調取與分析。

從09年啓動"去IOE"到今天,國產數據庫正在逐漸打破寡頭企業對數據庫核心技術的壟斷,已經成中國企業了不起的奇蹟。

"星光不問趕路人,時光不負有心人",潛心專研的工程師們,正在爲中國在全球技術領域贏得更多尊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