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第二,即使那些“过来人”跟你说了很多能使生活变得更好的方法,但如果不落实到行动上、不去一遍又一遍地实践,那么这些道理也只不过是耳旁风——听了也就过了。为什么听过的那些道理,没有起到一点作用。

文/梦瞻

听过许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这是电影《后会无期》中的一句经典台词。道尽了当下年轻人的挣扎和无奈。

每个人都想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过完这一生。所以我们常常从网络上、书本中,或者前辈口中求取一些道理。不说从此走上人生的捷径,至少能让我们走起来没有那么辛苦。

但听过许多道理之后,我们无奈地发现:升职加薪依然遥不可及、人际关系依然一团乱麻、家庭琐事依然不能妥善处理……为什么听过的那些道理,没有起到一点作用?

《后会无期》海报

北宋年间,有一个叫吴彦律的年轻人,志向远大,学习刻苦踏实,深得北宋文坛领袖苏轼的赏识。公元1078年,吴彦律准备进京参加进士考试,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苏轼出于对这个年轻人的喜爱,写了一篇《日喻》来勉励吴彦律。

苏轼之所以要写这篇文章,是因为北宋的科举主要考的是经学义理,也就是儒家学问、时政论文。所以当时的年轻人只注重求取功名,而不踏踏实实地做学问。苏轼便在《日喻》这篇文章中,讲了两个寓言故事,用来警醒吴彦律。

《日喻》原文

第一个故事是:有个人先天失明,从一出生就没有见过太阳,便问其他人“太阳是什么样子”。有的人说,太阳像个一个铜盘。这个失明的人敲击铜盘,便把铜盘发出的声音当作太阳。又有人说,太阳的光像蜡烛。这个人摸到了一个形状像蜡烛的乐器,便把这个乐器当作太阳。

第二个故事是:南方的普通人,七岁能过河、十岁能游泳,十五岁能潜水。而在北方,即使是成年勇士,见到船也会害怕。于是北方人向南方人咨询潜水技术。谁知,北方人按照南方人说的方法下水后,却命丧水中。

古代考官阅卷场景

盲人从来没有亲眼见过太阳,所以向他人询问,实属正常。而其他人的回答也都是事实,没有错误。但最终,盲人的认知还是产生了误差。

南方人从小生活在水边,经过一遍又一遍下水而得出的经验,也确实是真实而准确的技术方法。但北方人生来就不识水性,即使掌握了下水的技术方法,也难免以失败告终。

苏轼

为什么我们听过许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这两个寓言故事折射出来的哲理,就是原因。

第一,很多道理,都是基于前人自身的经历、挫折和磨难而总结出来的。即使你知道了这个道理,你也只是知道一个结论。但你毕竟没有经历过“挫折、磨难”的这个过程,这个结论对你来说,也只是普普通通的一句话,毫无用处可言。

第二,即使那些“过来人”跟你说了很多能使生活变得更好的方法,但如果不落实到行动上、不去一遍又一遍地实践,那么这些道理也只不过是耳旁风——听了也就过了。

苏轼画像

明代著名思想家王阳明说:知行合一。我们为了得到更好生活,而去寻求许多道理,这本无可厚非。但在“知道”与“得到”之间,还有一个绕不开的词——做到。

许多道理,确实是难得的宝贵经验。但如果你没有经过自己的思考、处理、消化、执行,那么这些道理对你来说也只是废话一堆,并不会真正转换为属于你的知识和技能。

王阳明

李小龙说:我不害怕会一万种腿法的人,但我害怕那些把一种腿法练了一万次的人。所以,想要过好这一生,并不在于你懂得多少道理。而在于,你每知道一个道理,就会在生活的一点一滴中,一遍又一遍地执行这个道理。

杨绛先生说,很多年轻人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引而言之,为什么我们听过许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问题主要在于:知道的不少,而做到的太少。


图片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梦瞻文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