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趙禎,是宋朝的第四位皇帝,以仁字爲其尊稱,足可證明他當政42年中爲朝廷,百姓,天下所做的貢獻。

其一生中,做到了嚴於律己,寬於待人,政治清平,選賢舉能,在政治,文化以及經濟上都有突出的貢獻。

隨着《清平樂》一劇的熱播,讓我們對這位皇帝的生平更加感興趣,而趙禎執政期間,恰是北宋最爲巔峯之時,人才濟濟,數不盡的風流人物恰出此時,比如我們熟知的范仲淹,蘇軾等。而能夠統御這些能人的帝王,必定是一個廣開言路的賢明之君,宋仁宗趙禎究竟是怎樣的一個皇帝呢?

其一,自小容忍,經歷過垂簾聽政,自身無力於朝政的時期。

宋仁宗少時,其父親就去世了,國家政權的處理被交給劉娥,自此劉太后的垂簾聽政開始。劇中可以看出,年少時的趙禎,突然遭遇八大王告密,自己的生母另有其人,還恰恰在皇家爲先父守陵,一直以來的尊母孝順實則並非想象中的那樣。

當時,情緒激動的他選擇早間騎馬出宮,希望能夠看自己的生母李順容,最終,卻在劉太后的威壓之下,不了了之,本質因爲當時絕對不可能出現兩宮並立的局面。

13歲被立爲天子以來,他未曾真正感受到權力的滋味,劉娥牢牢把握着中心權力,即便趙禎有所不滿,也無濟於事,皇上成爲表面上的天子,而真正的實事則由太后以及她扶持的丞相把控。

趙禎的內心對此情況是不滿的,對於劉娥,他有着母子之情,但更多的是爲自己無能爲力的不甘。宋仁宗24歲時,劉太后病逝,他真正親政,手中掌握真正權力的他本應該快樂,卻也曾在夜間到空無一人的大殿上喃喃自語,不知心中是否想起劉太后。

其二,節儉樸素,自幼如此。

宋仁宗其人,不喜奢華,節儉異常,劇中宮中因災害而實行節儉之策。

劉太后的飲食異常豐盛,問服侍的人,爲何如此?

當時服侍的太監表示,宮中的用度是自皇上開始實行,大娘娘這裏正常,而此時趙禎年紀尚小。

仁宗曾經令張妼晗做自己的侍女,服侍他用飯,當時張妼晗準備的是一道手續繁雜,小火慢燉,耗費巨大時間與精力的小肥羊。非但沒有討得仁宗歡心,反而另其將菜撤下去,表示自己這一頓飯,將是多少百姓幾年的收入,換成了一碗素面條反而喫得津津有味。

一位帝王能夠做到如此,當屬百姓之幸,皇宮內院的用度,皇帝節儉,以身作則,妃子自然也不會奢華無度。

而仁宗的節儉不僅僅是喫食上的不挑剔,不浪費,還有衣物上的樸素。自古最好的料子,最精緻的繡工,都在皇宮,皇上所穿所用是天底下最好的,可仁宗的衣物一向是普通材質,一件衣服常年穿,反覆清洗,即便舊了都捨不得扔,而他此等行爲從不過分宣揚,只覺得是自己應做之事。

其三,政治上頗有建樹。

仁宗當政期間,少有戰爭發生,百姓生活安定祥和,由其主導的宋朝與西夏的戰爭,雖然多次戰敗,但西夏也頗傷元氣,所以兩國之間簽訂議核協議,邊境終於保持了近半個世紀的和平。

宋朝的三冗問題,在仁宗時期,越發嚴重。趙禎曾讓范仲淹變法,展開新政,可惜最終以失敗告終,畢竟變法意味着大多數人的利益,貴族階級不願意讓自身的權益被侵犯,但這次嘗試爲後來的王安石變法打下了一定的基礎。其當政期間,文壇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出現了衆多青史留名的文學家,比如韓愈,柳宗元,歐陽修等。

文化事業能夠得到突出發展的根本原因,是皇帝的支持,仁宗當政,重文輕武,讓文學之風頗盛。

其四,寬和善待他人之人。

劇中,仁宗的隨侍,曾經說過,當時官家與大臣們在朝廷上對政事進行探討,而仁宗覺得口渴,想要示意隨侍幫忙拿水,可當時恰巧這名隨侍正在打盹。而仁宗則直接忍了下來,因爲一旦他驚醒隨侍,那麼所有人都將知道這名隨侍辦事不利,而隨侍必將受到嚴苛的懲罰。

歷史上,官家在豔陽天去求雨,回宮之後,立刻尋找自己的皇后,要水喝。當時皇后問道,爲何不讓隨侍去伺候喝水,而要回宮去喝。仁宗的回答是,一路上自己觀察過跟隨的侍從,並沒有準備水,如果自己索要的話,他們會因爲未能夠準備齊全皇上的需求,而受到懲罰。假若自己一路不喝水容忍下來,自然此事也不會發生了。

對於仁宗本人來說,他對於身邊人均以溫和的態度,從不因自己的身份地位尊貴而苛責侍從。

有一次他喫飯的時候,突然喫出了沙子,連忙吐出來,之後的選擇不是問責,而是和身邊侍從說,不要過分聲張此事否則必將是死罪。因下人的過失,導致他喫出沙子,他的第一反應居然是換位思考,對下人予以關心,這點即便是普通人都不能夠做到,放在一個九五至尊身上只能夠稱讚他內心的寬容和大氣。

他在位期間,能夠用最大的同情心去考慮那些服侍在身邊的人,以他的想法,覺得凡是入宮侍奉之人,必定是家中過於困苦,或者有說不出的苦楚,而造成百姓生活艱難的根本原因,在於君王,是自己的過失才讓這些可憐人進入宮中。既然如此,這些人在宮中再遭受到苛待,則不是自己更大的過錯。

仁宗的仁字,絕非說說,而是貫徹到了他整個人生,從未改變。他去世以後,京師哀嚎一片,開封罷市,百姓痛苦,爲他焚燒紙錢的煙霧將天空覆蓋。不僅僅是宋朝國內的百姓對他的離世悲痛,這一消息傳到遼國,耶律洪更是爲其建立了一個衣冠冢,以表示尊敬和思念之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