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所说的五脏,就是指具体的身体器官,如、肝、心、胃、肺、肾。而中医所指的五脏却不同,根据脏象学说,五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中心,精神意识活动分属于五脏,加上六腑的配合,把人体表里的组织联系起来,构成一个统一的生命体。为了科学的表述五脏的特性、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在这里,重新定义五脏,将使我们更加清晰它们的特征,并使之更加准确、更加具有逻辑性,便于我们在养生过程中找到更好的方法和对策。

中医定义的五脏是:肝、心、脾、肺、肾,定义的六腑分别是:胆、小肠、胃、大肠、膀胱和三焦。其中,最大的错误就是将脾和胃颠倒了。我们看,五脏应该全是实体器官,并且自成体系,而且是主要的功能器官,而六腑呢?胆、小肠、大肠、膀胱均为非主要器官。以膀胱为例,如果把肾看成一个完整系统的话,它会包括膀胱、前列腺、尿道、生殖器官以及子宫、卵巢等一系列组织,而膀胱只是肾的系统中的一个分子,怎么能和肾并驾齐驱,相提并论呢?更谈不上表里关系了。有人会说,中医的五脏是泛指,这种说法即对也不对,泛指这个词是对的,中医是想用泛指的系统代替实质性的五脏器官,这是我们祖先超前的智慧所在。但是,不知道大家注意没有,凡是可以具体指证的东西中医都会说出来,并且说的明白,比如筋节以及筋节与肝的关系。说明什么?在泛指的背后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古人对人体认识的局限性。黄帝内经成书的年代至今仍是个谜,有的说是战国时间,还有的说是东汉时期战国离得远点,即便是东汉时期,距今也有2000年了,那时候,人们对于身体的认识还处于朦胧状态,基于生命的神秘感,加之没有解剖学的基础,所以对五脏的认识停留在外表的感官以及功能上。我们要想继承传统并使之发扬光大,就需要全面的、系统的、客观的从新审视我们的身体,我们的五脏。即客观的承认解剖学的结果,又从整体上反映五脏之间的内在联系,就是我们养生所要做的重要工作。其实,这恰恰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如果我们墨守成规,什么都用黄帝内经解释,承认大脑与心脏就是一回事,那才是愚蠢至极呢。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才是养生之道的科学态度。说到这,我们就说说,中医没有大脑的概念,唯一的联系渠道就是,肾主骨生髓,古人把髓看作是大脑,所以中医就将大脑肾脏的体系之中了。这就是古人对于人体的认识还处于混沌状态的缘故。有人会说,我们中医几千年都是靠这种理论治病的,难道有错吗?我要说,两千年前人们不懂人体的构造,难道今天的人们还要把脑袋当做肾吗?不觉得太低级了吗?辩证唯物主义就是首先要承认事实、认准道理,然后用辩证法找出事物之间的必然规律。

       中医确实伟大,其伟大不在于术,而在于道。西医虽然有解剖学做基础,让人们清晰的了解了自身的结构,但是搞不懂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中医则恰恰相反,虽然没弄明白身体的详细结构,但是却知晓它们之间的连带关系。比如中医的五脏,让我们理解了它们之间是相生相克的,充满了辩证思想,确实伟大。

  


       从图中我们看到,肾克心,从情志上讲就是恐【肾】克喜【心】。肾其志在恐,心其志在喜,所以才有了范进中举大喜过望,痰迷心窍,却被老丈人一巴掌拍醒的经典桥段。

       五行相生相克,看起来无懈可击,可是到了肝克脾就行不通了。我们在讨论肝和脾的关系时总会拿胃来顶替,比如,肝气横逆,肝气犯胃等等。按道理说,五脏之间的关系,就应该用原件,比如,肝、心、肺、肾,它们在讨论时不会用胆、小肠、大肠、膀胱来替代,怎么到了脾这里就特殊了呢?就一定要用胃来替代呢?显然不合理。许多人会辩解说,脾胃是表里关系,是一回事,用胃代替脾不是很正常的吗?错!虽然中医在提到五脏时用的是系统论,但是在涉及到具体的问题时不会乱用的,你可以用肾【恐】克心【喜】,你能说用膀胱克小肠吗?显然不能。中医讲的表里关系是,脏腑共同配合,五脏为主帅,六腑为辅佐,才能共同完成人体的各种功能。既然五脏与六腑的表里关系是主副关系或主辅关系,那么它们之间是不对等的,既然它们不对等,那么在论述物质相生相克的关系时是不可以互换的。也就是说,脾就是脾,胃就是胃,不能因为它们之间有某种概念上的联系或者功能相似就可以随意替换的。另外,五脏六腑有阴阳之分,腑为阳,脏为阴,阴阳差别很大,怎么能够互换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不去探讨理论,我们就看看身体的实际反映。当我们生气时,胃里就会胀气,就会吃不下东西,就会吐酸水【反酸】,就会打嗝。这就是典型的肝气犯胃。既然事实如此,我们当然应该尊重事实。总结一下,不论是从理论上分析,还是生活中的实践,都完美的诠释了肝气犯胃,而不是肝气犯脾。既然如此,我就会自然的将中医五脏中的脾换成胃,这样就会名正言顺了。所以,正确的五脏定义应该是肝、心、胃、肺、肾。虽然念起来有些拗口,但是,从逻辑上说得通了。

       其实,中医中大脑与肾的关系也是如此。我们现在都知道,大脑与肾脏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它们都属于身体整体的一部分,如果从相生相克和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全局看,通过对肾脏的治疗、保健可以间接的对大脑施加影响,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善大脑的健康状态,这恐怕是古人最初的智慧吧。以前没有解剖学,我们不知道详尽的身体结构,我们可以稀里糊涂的,但是,既然我们知晓了,就不能再掩耳盗铃了,我们是唯物主义者,要承认事实,尊重现实,那么我们就必须按照已知的事实找出事物间的联系以及变化规律。

       中国的传统文化包括以黄帝内经为核心的中华医学博大精深,我们不但要学习、要继承,更要发扬光大。怎么才能发扬光大呢?其一是去其糟粕,其二是与时俱进。因为中医的理论基础是两千年前建立的,有其历史的局限性,如果一味地在传统中医的功劳簿上睡大觉,恐怕中医真的要败在后人的手里了。

       当我们修订了五脏及其关系后,我们会发现眼前豁然开朗了,对五脏以及脏腑的关系、功能更加透明了,清晰了。我们重新认识五脏是为了更好的为我们的健康服务,为此,我提出了五脏的十五字保健要诀:

       肝要平

       心要强

       胃要养

       肺要清

       肾要通

       肝要平,是因为肝主情志。肝要平,是因为肝主筋。肝要平,是因为肝藏血。任何七情六欲,风寒暑湿燥热,各种味道都会引起肝的状态的起伏,会引起波澜,甚至是狂风暴雨。比如生气了会肝气犯胃,暴躁了会肝风内动,赢弱了会肝血不足,忧郁了会肝郁气滞。从西医上讲,肝脏除了藏血还有解毒的功能。我认为,其解毒的功能体现在晚上睡觉时,当人休息时,肝脏会在血液的流动中滤除那些有害的毒素,并把它们送到肾脏处理掉。而睡眠不足就会导致肝脏的工作不正常,不能很好的完成解毒的工作,睡眠状态的好坏又与我们的情绪有关,肝主情志,所以肝的状态会带来一系列的身体不良变化。肝要平,就是通过锻炼,通过养心【此心不是心脏而是心态】,使我们的肝永远保持平和,保持中庸的状态,为其它的脏器保驾护航。肝要平可以通过锻炼增强其代谢功能,通过人生八雅【琴棋书画诗酒花茶】,通过大俗的生活,通过大自然的熏陶进而融入自然来完成。

       心要强,是指通过养生,让我们具备超强的心脏功能。以前一说到心,都会想到养心。一说到心就会联想到静,也就是心要静。而我反其道而行之,提出了心要强这个概念。因为心要静的心不是指心脏,而是指心态,那是肝的功能,这里的心则是确确实实的心脏。心要强就是说我们的心脏要做到:静如处子,动如脱兔。当你剧烈运动、苦思冥想的时候,心脏会为你加大供血量,满足大脑以及四肢的超强需氧量;当你休息时,当你睡眠时,它又会安静下来,伺机待动,随时为你准备好充足的弹药。如果心脏一味地保持安静,一旦遇到突发情况,不是心肌缺血就是心肌梗塞,不是不工作就是死亡。心要强最好的锻炼方法就是无氧运动。当然这种无氧运动不能时间太长,一般来说一天内无氧运动的时间不能超过半个小时。锻炼心脏不在于时间长短而在于效率。隐形无氧运动【肌肉锻炼】为辅,显性无氧运动【速跑等】为主。通过短暂的无氧运动,短暂的缺血,加强心肌功能,用短时间的动换来一天的静,这就是心要强的秘诀。

       胃要养,是因为胃乃是我们的生命的后天之本,我们只有靠吃喝才可以维持我们的生命,所以在这一点上胃有着特殊的意义。我们每天进食五谷杂粮,另有酸甜苦辣咸等各种味道,即有原装的,还有发酵的,即有冷的还有热的,这么繁重的工作都由我们的胃承担,确实够累的,不养行吗?我这里说的养,不是像所谓的营养专家所说的一味地退让,今天少油少盐了,明天戒烟戒酒了,那样做无异于慢性自杀,况且失去了生活的乐趣和意义。我说的养,是对自己的胃有个清醒的认识,知道自己哪些不足,通过身体整体的锻炼,提高自身的免疫力和消化能力,等待时机,以静制动,一旦胃功能变得强大起来,立即转入反攻,以进为退,以攻为守,最后达到百毒不侵的境界。许多人本末倒置,为了区区一些可以抗过去的小病,大量吃药,既吃病药,又吃补药,把药物当成了健康长寿的法宝,有时候可能会感觉身体的某个器官、某个机能得到了提高,殊不知,你的胃已经超前老化,中毒太深了。等到有一天,你到了中老年,你的自身免疫力、自身新陈代谢能力下降的时候,这种副作用便开始显现,不但你以前的几年、几十年的功夫白瞎了,最重要的是你的后天之本丧失殆尽,你会发现这时候人老的非常的快,这时候你再想养胃已经为时晚矣。不但病药吃不下去了,补药吃不下去了。就连日常的吃饭也不会正常了。人们看到一个人很健康,总会说遗传基因好。这其实是在为自己透支的健康找到的最好的伪证。本人小时候身体很弱,尤其是脾胃极差,按照遗传基因的说法长大了也不会健康到哪去。可是从中学开始,树立了两大理想,其中之一就是一辈子拥有最健康的身体,现在看来我做到了,不但做到了,还远远超出了预期。小时候脾胃太弱,不敢吃冰棍,不敢吃元宵,不敢吃辣椒,不敢吃一切不好消化的食物。经过几十年的锻炼,和对胃的养护,逐渐的,慢慢的,不知不觉的我的胃功能变得强大起来。这时候就到了大反攻的阶段,开始试着吃冰棍、吃辣椒、喝扎啤,甚至主动的和无意的吃一些腐坏食物,事实证明,我的胃再也不是以前的胃了,变得异常强大,可以吃任何我想吃的东西了,可以享受我想享受的任何美食了。所以一个养字包含了许多的信息,同样体现了辩证法的魅力。

       肺要清,肺与胃都是我们的内脏直接通向外界的器官,但是,他们俩不同的是一个是单行道,一个是死胡同。胃是单车道,进去的食物不会再从嘴里吐出来而是通过肛门排走。而肺则不同,进去的是混合气体,出来的废气还要原路返回,这就给我们出了一个难题:肺里面的垃圾如何清理。这有点像水的管道,天长日久,再干净的水也会产生水垢,水流会慢慢变细,我们的肺也是如此。这次的新冠肺炎就是对肺要清最好的诠释,一开始一味地给病人输氧,病人反而病情加重甚至死亡,后来意识到了肺里大量的粘液阻止了氧气的置换,还变成了病毒滋生的温床,于是专家们改变了治病的策略,先清理积液,再行输氧,果然大有改观,治愈率大大提高了。我观察过许多慢性病的晚期病人,不管是什么病,最后都有个通病就是肺或者说呼吸道堵塞了,很容易憋死的。我们健康人要想健康长寿,就是要不断地清理肺里面的垃圾。许多专家会误导、会警示人们保护肺就要戒烟,就要戴口罩,而中医会给人们开出许多清肺药,另有许多代茶饮。要我说,在肺要清的问题上需要同样恪守以进为退,以攻为守的战略原则。你吸不吸烟肺里都是黑的,你带不带口罩,你的肺里全都是黑的。我天天吸烟,但是我的肺却是及其干净的,这里面的关键在于清肺排毒。清肺排毒不是靠吃药、不是靠刮痧、不是靠戒烟,而是靠无氧运动和腹式呼吸以及完整的养生体系。我在以前的数十篇文章中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深度论述了清肺排毒【如:刺血与排毒概率等】,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肾要通,人们恐怕更加难以理解。以往一谈到肾,听到的主流声音不外乎一个字:补。不信?你看看所有电视上关于肾 的保健宣传,都是倡导人们补肾,最典型的广告就是:吃了某某药,你好我也好。这不是厂家的错,而是中医体系的问题。中医补肾是指利用中医的辩证理论来滋养肾脏,这区别于西医的治病。中医补肾只是个笼统的概念,既可以是药物的滋补、气血上的滋补,也可以是肾脏的滋补。为什么一提到肾就要补呢?这与一提到肾总会联系到肾虚有关系。我们在中医中总能找到肾虚这个词,而最能代表一个人衰老的症状恐怕也是肾虚了。中医的肾虚是指肾脏精气阴阳不足。肾虚的种类很多,常见的是肾阴虚、肾阳虚。肾阳虚的症状为腰酸、四肢发冷、怕冷、水肿,肾功能不好;肾阴虚的症状为腰酸、燥热、盗汗、虚汗、头晕耳鸣等。现代医学表明一个人肾虚了就会导致免疫力降低。我之所以不主张补肾,而是提倡肾要通,是因为肾脏是我们的先天之本,也就是与之俱来的天生的人体发动机,既然是发动机,自然有它自己的油路。当发动机没油了不工作了,谁也不会直接把汽油泼在发动机上的,而是通过把油箱加满油,这样发动机通过油管自然获取了燃油,就会重新工作了。肾脏与发动机的道理一样,如果油箱里有油而发动机不工作,那一定是油路堵塞了,只要把油路疏通就ok了。当我们的肾脏出现了问题或者出现了老化,不是直接的补肾,首先要疏通肾脏的气血通道,而要想疏通肾脏的外部通道,唯一可行的是通过锻炼来舒筋活血。至于甚至需要的营养不是肾脏本身所解决的问题,而是由肝、胃、肺、心共同完成的。所以这也体现了中医的核心思想,即辩证唯物主义。也体现了五脏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全局观,更是代表了五行【五脏】相生相克的变化思维。

       我在承认现代科学成果--解剖学基础上运用中医五脏相生相克的辩证思想,统筹认识和解决人们的健康问题、养生问题、长寿课题,这绝不是中西医的结合,而是正确的理论与客观事实的完美重组。它最直观的反映了人体五脏的真实特性和运行规律以及相互之间的相生相克的辩证关系,为我们的养生之道奠定了又一个坚实的基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