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10月26日傍晚,新四軍遊擊支隊在司令員彭雪楓的率領下,進至淮陽東北竇樓等村宿營。戰士們一到村裏,就爲羣衆擔水、掃地、鍘草,衛生員爲患病的羣衆送醫送藥。羣衆歡欣鼓舞,熱情招待子弟兵。正當魚水相諧、軍民同樂之時,哪想這裏正醞釀着一場戰鬥。竇樓東三里外有個雙廟劉村。村裏有個遠近聞名的大地主劉元甫。他養了10多個家丁,平日搜刮民脂民膏,爲非作歹,橫行鄉里。這一天晚飯後,劉元甫聽家丁說竇樓駐進了新四軍,嚇得直哆嗦,心裏盤算着:新四軍不就是爲那幫窮鬼撐腰的隊伍嗎?他們來了對我能有什麼好?不如馬上通報皇軍,讓他們去對付。

劉元甫拿定主意,立刻派人前往日軍據點戴集報信。戴集位於淮陽城東北、竇樓西南面,是一個有300多戶人家的集鎮,駐有一個日軍騎兵小隊。隊長是林津少尉,此人30多歲,駐到戴集兩個多月來,不知幹了多少壞事,當地老百姓對他恨得咬牙切齒。夜裏10點多鐘,林津正與一班日軍頭目在商議“清剿”新四軍,勤務兵突然進來報告說,劉元甫派人來有要事稟告。林津當即命勤務兵傳來人進屋講活。來人見了林津點頭哈腰,接着把新四軍駐竇樓的情況和盤托出。

林津聽罷,對劉元甫誇讚一番,安排來人不要聲張,趁新四軍不備打他個措手不及。送走報信人,林津立刻取出軍用地圖,標出新四軍駐地,選擇了行軍路線,而後在竇樓南、馬菜園北的無名高地重重地劃了一個圈……27日上午8時,林津集合騎兵小隊,殺氣騰騰地奔向竇樓。這時,新四軍遊擊支隊告別鄉親,正整裝待發,繼續東進,一個哨兵跑步向司令員彭雪楓、參謀長張震報告:“發現敵人騎兵向我奔襲,現在已進至馬菜園北無名高地。”

彭雪楓聽了,沉思片刻後果斷地向參謀長說道:“消滅日軍,壯我軍威!”張震表示贊同:“敵人來得正好,速戰速決,幹掉他們。”敵人佔領無名高地,用機槍向竇樓方向作試探性射擊,子彈打在農戶的圍牆上,濺起縷縷塵土。彭雪楓見狀,果斷命令:支隊直屬隊控制竇樓南側,待機增援;一大隊由竇樓東南向敵右側遷回突擊;二大隊由馬菜園東南向敵左側遷回突擊。

參謀長張震率正面攻擊部隊發起進攻,他手持機槍衝在前面,吸引了敵人的主要火力。戰鬥非常激烈,衝鋒中,排長嚴履泰不幸中彈犧牲,張震腿部負傷。他忍住傷痛,命令部隊集中火力向敵人射擊,掩護兩翼包圍敵人。兩側迂迴部隊在正面部隊掩護下,對敵人形成包圍之勢。彭雪楓率二大隊迅速遼回到距敵左側200米處,見林津手持指揮刀,哇哩哇啦指揮日軍射擊,便命令神槍手吳守訓幹掉他。吳守訓欣然應命:“好!現在就送他回日本。”說罷,他單膝着地,手持長槍,屏息瞄準,“叭”的一聲,林津少尉應聲倒地。

日軍見指揮官斃命,頓時亂作一團,新四軍乘機撲向無名高地。敵人見三面被圍,將成甕中之鱉,紛紛跨上戰馬向西南遁去,戰場上共留下16具日軍官兵的屍體。這次戰鬥由名將彭雪楓親自指揮,雖然根本算不上什麼大仗,戰果也並算不上輝煌(僅殲敵16名),但在豫南地區產生了難以估量的的影響。因爲此戰是新四軍遊擊支隊東征後打響的抗日第一槍,因此在抗戰史上具有重要意義。此戰的勝利,推倒了豫南地區抗日鬥爭的多米諾骨牌:它給不可一世的日軍以沉重打擊,擴大了新四軍的聲譽,豫南一帶的年輕人紛紛要求新四軍,一些地方武裝也積極向新四軍靠攏,所產生的積極影響力是難以估量的,理應名垂軍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