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秦軍來勢洶洶,當時趙軍有一名軍士,名叫許歷,他求見趙奢,要發表意見。武安是邯鄲西部門戶,胡陽故意命令秦軍搖旗吶喊,敲鑼打鼓,演習操練,擺出進攻的架式。

大家好,我們的雨欣侃藍領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1、閼與之役發生的原因
根據《戰國策》中的記載,閼與之役的直接原因,是秦、趙兩國之間一次土地交換風波所引發的。
秦國在公元前282年及281年間,曾兩度進攻趙國,佔領了藺、離石、祁三城。後來兩國在澠池之會上達成和解,進入一段和平期。這時趙國就提出來,用焦、黎、牛孤三城來交換被佔領的藺、離石、祁三城。秦昭王一看,三城換三城,公平交易,便答應了。趙國接收了三城後,卻遲遲不把另三城移交給秦國。
就在這個時候,華陽戰役爆發,秦、趙的和平協議實際上已經失效,兩國軍事衝突再起,趙惠文王更加不想把三城交出去了。秦昭王很生氣,這筆交易沒做成,白虧了三城。他便派公子繒到趙國,要求趙王履行交換協議,把焦、黎、牛孤三城交割給秦方。趙惠文王卻耍起無賴,拒不交割。公子繒傻了眼,空手回去交差。
秦昭王勃然大怒,決意發動戰爭,指揮攻趙秦軍將領是中更胡陽。胡陽是秦國的一名客卿,他本是衛國人,在華陽之戰中,曾經作爲白起的副手參與指揮,戰後被授於中更軍爵,在秦二十等爵中列第十三級,被視爲秦國軍界的後起之秀。
公元前270年,即秦昭王三十七年、趙惠文王二十九年,胡陽借道韓國上黨,進圍趙國的險要之地閼與城,閼與之役拉開序幕。
2、趙奢臨危受命
秦軍包圍閼與後,趙惠文王緊急召見文武大臣,商討對策。趙王詢問救援閼與事宜,廉頗等多位大將領均表示:閼與距邯鄲遙遠,而且道路崎嶇,難以施救。但是趙奢表示不同意,他認爲,兩軍相對,那麼肯定是隻有一支軍隊能勝出,關鍵是看誰更勇敢。於是趙惠文王任命趙奢爲援軍總司令,率部救援閼與城。
然而大軍剛離開邯鄲城三十里,就停下來不走了。趙奢還發布了一條嚴厲的命令:“有敢進諫者,斬。”
爲阻擊趙國援軍,秦軍統帥胡陽分兵駐紮在武安以西。武安距閼與約二百里,跟邯鄲城約七十里。胡陽駐軍於此,也有伺機窺視邯鄲之意。武安是邯鄲西部門戶,胡陽故意命令秦軍搖旗吶喊,敲鑼打鼓,演習操練,擺出進攻的架式。
當一名軍侯進言救援武安城,趙奢以違反軍令爲由,將其斬首。趙奢不僅不走,還開始增築堡壘,這更讓人看不懂了。秦軍總司令胡陽確實也深感納悶,他感到有必要派一名間諜去刺探個究竟。趙奢對來者的目的心知肚明,可是偏偏裝聾作啞,還請他喫飯,上的都是好酒好菜,酒足飯飽後才送他離去。間諜回去向胡陽報告說,趙奢膽小怕事,無勇也無謀,就是個混飯喫的官僚罷了。胡陽果然中計,遂把主力悉數調回閼與,全力攻城。這時距離趙奢出兵已經過去二十八天了,秦軍顯然已放鬆警惕。趙奢下令全軍打點行裝,捲起甲衣武器,快速向閼與挺進。經過兩天一夜的急行軍,抵達距離閼與五十里遠的地方,安營紮寨。
3、兩軍相遇勇者勝
秦軍總司令胡陽聞訊大驚,想趁趙軍奢立足未穩之時發動攻擊。秦軍來勢洶洶,當時趙軍有一名軍士,名叫許歷,他求見趙奢,要發表意見。趙奢之前頒佈禁止進言的軍令,是要用來迷惑秦軍,現在目的已經達到,自然不需要假戲真做。
許歷提出兩點意見:其一,集中兵力來嚴陣以待,不然必敗;其二,先據北山上者贏,後至者輸。趙奢採納其建議,馬上派一萬人馬迅速佔據北山,嚴陣以待。果然如許歷所料,北山的爭奪成爲戰役成敗的關鍵。秦軍抵達後,發現北山已被趙軍佔領,只得發兵進攻。趙軍已佔據有利地形,挫敗了秦軍的企圖。而在這個時候,趙奢的大軍全面展開反攻。 趙軍是反侵略的一方,從將軍到士兵,同仇敵愾,士氣旺盛,而且在天時地利上也佔有優勢。這一戰的結果,秦軍大敗!胡陽垂頭喪氣,無力再戰,只得從閼與城下撤軍,趙奢的軍事行動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閼與之戰是商鞅變法以來,秦軍遭到最大的敗仗。在秦始皇一統六國後,把六國的史書都燒了,趙奢指揮的這次戰役戰果有多大,找不到具體數據。但可以肯定的是秦軍傷亡慘重,秦國人的作戰是相當堅強的,倘若不是被重創,是不會輕易退兵的。趙奢憑此一役,成爲趙國最著名的一位將領。這一戰也可以看出趙奢的軍事才能:首先他利用秦軍目中無人的態度,特意示弱於敵,營造膽怯畏戰的假象;其次,採取反間計,成功地欺騙秦軍總司令胡陽;其三,充分利用地理位置條件,依靠自身頑強勇敢精神,最終在一場戰鬥中打敗對手。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