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社會資源、信息資源、人脈資源等等,都向他們傾斜的情況下,高高在上的富人們對窮人的態度,只會更加輕視和冷漠。雖然貧能讓人禮薄行簡,窮能使人惆悵失志,然而窮人就會殘忍,窮人就生奸計,這話就說得太過了。

近聞作家賈平凹有言:“窮人容易殘忍,富人常常溫柔”,我總感覺這句話似曾相識。終於記起在歌劇《白毛女》中,有一句類似的臺詞,原話是“窮生奸計,富長良心。”這是大管家穆仁智在大年三十上門催債的時候,對楊白勞說的話。

楊白勞爲什麼被逼債,不是因爲他沒有契約精神,成心賴賬;也不是因爲他懶惰懈怠,不好好種地。而是田租盤剝太重,根本無法繳齊;因病借了驢打滾的高利貸,永遠也還不清。在《白毛女》中,楊白勞種地之餘還兼做豆腐賣,一年到頭勤勞節儉,累死累活,卻依然受窮。這說明在社會財富分配不公的環境下,他的努力,都是爲他人作嫁衣裳。勞動者越是勤懇,佔有社會資源的階層就越富有,勞動者就越受窮。

資本的原始積累都是血淋淋的,這句話是真理。富人們一部分是依靠背景關係,佔據了有利的社會資源。一部分是通過巧取豪奪,完成了最初的財富積累,真正勤勞致富的只是少數。在社會資源、信息資源、人脈資源等等,都向他們傾斜的情況下,高高在上的富人們對窮人的態度,只會更加輕視和冷漠。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他們的溫柔,是要分對象的;他們的良心,是要看情況的。

雖然貧能讓人禮薄行簡,窮能使人惆悵失志,然而窮人就會殘忍,窮人就生奸計,這話就說得太過了。豈不聞:君子固窮。楊雄寫《逐貧賦》,韓愈作《送窮文》,貧神不退,窮鬼不去者,欲依其清貧,全其德操也。所謂“德不孤,必有鄰”,這個鄰是窮而非富。《叔向賀貧》中,認爲窮可賀而富堪憂。因爲貧且簡近於道,富而驕必敗亂。大富豪石崇令美人行酒,來客飲酒不盡,就殺掉美人,這難道就是富人的溫柔?伯夷叔齊采薇首陽,顏回終生窮居陋巷,他們生何奸計,對誰殘忍了?

《管子》說:“士農工商四民者,國之石(柱石)也。”工人制造用具,農民種收糧食,商人流通物品,作爲讀書人的“士”,除了提供精神消費品之外,還有個重要的責任,就是要用他們的學識,起到上情下導,下情上達的作用。宋玉作《風賦》暗寓諷勸:歐陽修寫《朋黨論》對上直諫。柳宗元《捕蛇者說》,白居易《賣炭翁》,則真實地反映民生疾苦,希望“觀人風者得焉。”

在過去,即使是編故事的小說家,作品也以抑惡揚善,導人向上爲主題,充分體現了文化的社會功用。而現在的一些文化人,不是拜倒在權力下,就是迷失在金錢中。不是深入生活,弘揚生活中的真善美,而是喜歡挖掘人性的缺點並加以放大,誰肯爲窮人們發一言?不發一言也就罷了,貧窮也不該討他們的嫌吧。陶淵明歸田,“環堵蕭然,簞瓢屢空”;蘇東坡遭貶,“齋廚索然,日啖荼芋”,可他們卻能怡然自樂,忘懷得失,因爲他們的精神世界是富有的。遺憾的是,財富的多寡成了如今唯一的價值取向,傳統的道德觀和價值觀,就連今天的文化人,都無法理解了。

孔子曰:“飯蔬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君子惜名節,守道義;小人重貨財,貪利祿。是故君子雖窮,能安貧樂道;小人若窮,多奸詐殘忍。君子若富,能扶危濟困,小人若富,必冷漠薄情。不怕貧寒君子,就怕乍富小人。歸根結底,窮和富不是問題,問題是窮或富的,究竟是什麼人。

綜上所論,賈平凹的那句話,我覺得如果改成:“小人貧窮容易殘忍,君子富貴常常溫柔”,這樣應該更恰當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