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帥張學良對大帥張作霖有一句經典論斷——有雄才,無大略。那麼,到底何爲“雄才”,何爲爲“大略”?張學良將軍對自己父親的這六字評價又是否準確呢?
所謂雄才,諸如“隋唐英雄”,類似“梁山好漢”,懂智謀,有膽識,既有萬夫莫當的武力值,又有一呼百應的號召力。這種人,是人們心中的王者,他們或是成爲李世民那樣的千古帝王,或是成爲宋江那樣的草莽英雄。而張作霖則從綠林一路走到了廟堂,他既是名震四方的悍匪,又是問鼎中原的國家首領,他的雄才是不容置疑的,這也是他被稱爲“一代梟雄”的重要原因。
所謂大略,就是起義有方針,建國有方略,就是有政治思想和政治佈局,就是以“主義”凝聚人心,而非“武力”強取天下。
段祺瑞發明了“武力統一”這個詞,張作霖則堅決執行這個詞。他從北到南,一路所向披靡,將八省三市(黑龍江省、吉林省、奉天省、熱河省、河北省、山東省、江蘇省、安徽省,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都收入囊中。然後張作霖又計劃“武力解決長江各省”,但是,武力非但沒能“解決”長江各省,之前用武力奪取的江蘇、安徽兩省還很快又被孫傳芳奪了回去。
問題出在哪裏?是張作霖的武力不夠強大嗎?非也,張作霖當時握有37萬精兵,陸海空三軍俱全,軍事實力舉國望去,無有匹敵者。張作霖對蘇皖兩省的得而復失,並非源於他的武力不強,而是源於他奪權後沒有“大略”。這裏的“大略”就是指對權力和政治的正確認識,以及具體的管理規劃方案。拼死打下的地盤,一扔不管了,註定是守不長遠的。同理,張作霖不能久居中原之主之位,也是這個原因。
在古代,有雄才者即可成大事,但當時間來到民國,只有雄才,沒有大略,已經玩不轉了。搶到天下就可以坐穩天下的時代已經過去。人們受到新思潮的衝擊,變得要求自由、平等、民主、法治,而不願再老老實實做“順民”,甚至,人民也想分得國家權力的一杯羹。
張作霖是打江山的英雄,卻不是守江山是政客,這是他收之東隅的關鍵,也是他失之桑榆的誘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