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先勇今年82歲,精神矍鑠。知道這位老人身份的人並不多,但是一提起他父親的大名,很多人都熟悉。

白先勇的父親是“小諸葛”白崇禧。白崇禧,字健生,桂林人,民國陸軍一級上將,曾擔任“民國國防部長”,與李宗仁合稱“李白”。1966年12月2日,副官發現白崇禧死在臥室


白崇禧的妻子是馬佩璋。二人共有10個子女,其中七男三女。7個兒子分別是:先道、先德、先誠、先忠、先勇、先剛、先敬。三個女分別是:先智、先慧、先明。

在白崇禧的子女中,名氣最大、成就最大的一個,當屬白先勇。

1937年7月11日,白先勇生於廣西桂林。

雖然白先勇自幼錦衣玉食,但由於父親常年領兵在外,他和很多小朋友一樣,沒有感受到太多的父愛,更多的時候是和母親相依。7歲時,他得了肺結核,被強行隔離四年。

這段生活對他的人生影響極大,使得他養成了內向的性格。


抗日戰爭時,白先勇與家人到過重慶,上海和南京,後來於1948年遷居港,就讀於喇沙書院。不久,移居臺灣。

1956年,白先勇考入“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工程系。後來又轉學到中國臺灣大學外國文學系。在大學期間,白先勇展露出與衆不同的文學天賦,他在讀書之餘,在雜誌上發表了多篇中長篇小說,在文學界頗有名氣。

1965年,取得愛荷華大學碩士學位後,白先勇到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教授中國語文及文學,並從此在那裏定居。


白先勇才氣縱橫,不甘受拘;他嘗試過各種不同樣式的小說,處理過各種不同類式的題材。寫出來的作品,差不多都非常成功。其代表作有短篇小說集《寂寞的十七歲》、《臺北人》、《紐約客》,散文集《驀然回首》,長篇小說《孽子》等。其中《臺北人》入選20世紀中文小說100強。

夏志清教授曾評價說:""白先勇是當代中國短篇小說家中的奇才,五四以來,藝術成就上能與他匹敵的,從魯迅到張愛玲,五六人而已.""

2008年,白先勇獲聘北師大文學院榮譽院長職務,2009年獲頒中國香港中文大學榮譽文學博士,2011年受聘爲香港中文大學講座教授,並於2012年出任香港中文大學“崑曲研究推廣計劃”榮譽主任。

白先勇先生今年82歲,精神矍鑠。談及父親白崇禧,他坦言:父親不是桂系軍閥。


白先勇說:""我看到大陸方面對他的評價或者稱謂,很多時候是桂系軍閥。我說,我父親不是軍閥.因爲他參加過辛亥革命、武昌起義,他見證過民國的誕生;他18歲參加廣西學生軍敢死隊,到武漢去支援;他參加北伐,那時蔣介石是總司令,邀請他做北伐的參謀長,是他從廣州領軍一直打到山海關。""

白先勇還說:""抗戰時期,父親白崇禧參加了很多戰鬥,打了很多勝仗。如臺兒莊、崑崙關、長沙大戰等.他一路上參與中央的事情,所以他不是桂系軍閥.他參加過辛亥革命,參加過北伐,參加過中日抗戰,都是全國性質的,並不是在地方。軍閥都是爲了地方軍事利益,白崇禧是全國的。”


白先勇還表示,在臺兒莊大戰前期,蔣介石跟白崇禧飛到徐州,要白崇禧留下來,幫助李宗仁指揮台兒莊戰役。

後來,在李宗仁、白崇禧的共同指揮下,在臺兒莊這地方給日寇迎頭痛擊,我軍打了大勝仗。這一戰對日寇打擊很大,擊破了日寇無敵的神話,也奠定了持久戰的根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