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的抗戰時期出現了很多爲國家做出巨大貢獻的人,薛嶽便是其中之一,在那個國家危亡的時刻,他的天爐戰法可以說爲我國抗戰爭取了一絲喘息的機會。

但是在海南島失守的時候,本想繼續以天爐戰法來防禦,但是未曾想這次並沒有成功守住海南島。

這是爲什麼呢?

薛嶽是我國抗戰時期的著名將領,他出生於一八九六年十二月,打小就開始學習軍事方面的知識,就讀於當時的軍事名校黃埔陸軍,衆所周知這所學校在當時爲我國培育出了很多抗戰英雄。

後來薛嶽考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這段時間他的戰術方面和軍事理論知識也形成了一個體系,並且也在抗日戰爭中充分展示了自己的能力。一九一八年他加入了孫中山所組的革命軍援閩粵軍,立下了赫赫戰功。

他最大的成就當屬所創的天爐戰術,很多網友可能對這個戰術並不熟悉,大家熟悉的往往是游擊戰術等我軍長期使用過的戰術。不過其實天爐戰術在當時也是非常有名的,在長沙會戰中成功抵禦了日軍的多次進攻。

那麼這個戰法有何厲害之處?

天爐戰法是薛嶽於長沙會戰中自創的戰法,當時正值冬季,天氣寒冷,而我國的槍支設備和士兵們的保暖措施都較爲落後,很多士兵因爲天氣太冷被活生生凍死。

這樣下去中國士兵雖然空有一腔熱血也無濟於事,但因爲身體與武器這種硬性條件跟不上,也終究沒用。因此,咱打仗只能依靠戰術取勝。

天爐戰術其實和古時我國的兵法中的有些地方相似,薛嶽也有可能是從古時的兵法中獲取靈感。

這種戰術說通俗點就是“甕中捉鱉”,先將誘導敵軍,使其被我國軍事戰術所左右,事先在主作戰區域布成網狀的據點,這樣可以說日軍沒有喘息的機會。

然後只要拖住他們,時不時的運用伏擊、從日軍後方偷襲等方式來消耗他們,讓他們完全無法實施戰術,這樣的話勝利就只是時間問題。

況且《左傳·莊公十年》中有云“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一次次的襲擊過後,日軍已經無力反抗,這個戰術也成功發揮了我國熟知地形的優勢。

不過再完美的戰術也不能一勞永逸,敵人並不是傻子,長沙戰役中,日軍在上了三次當之後也反應了過來,天爐戰術也在第四次長沙會戰中失效,長沙淪陷,不過這已經爲我國爭取到了非常寶貴的時間。

在海南島戰役中,薛嶽再次擔當了國軍指揮官一職,但是解放軍已經比較瞭解薛嶽的作戰策略,並且專門針對薛嶽的策略採取了措施,夜間用一波波小隊偷偷登陸海南島,而海南島的防守也逐步被瓦解,任憑薛嶽反應速度再快也無濟於事。

其實這些戰爭的勝利和失敗無非就是一個原因,那就是是否對敵方的策略瞭解,倘若瞭解的話那麼將“百戰不殆”,反之結果就很難說,戰史上也不乏“以多打少”絕地反擊的例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