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封这把双刃剑,从文王、武王开始就举了起来,一开始还只能看得到这把剑其中一面的锋利,另一面直到公元前770年才被周天子发现。因为那一年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后被杀,周平王从大西北的镐京迁都到中原核心的洛邑,自此宣告西周灭亡、东周建立,同时也预示着各诸侯国开始寻求自己的主权,逐渐脱离周王室的羁绊。
在此后的历史上,好像大家对于春秋五霸及后来的战国七雄更为熟悉,对他们之间你来我往,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谋略、战役、合纵、连横更为熟悉,而对于当时的周天子们在干什么不太熟悉,甚至都忽略了。其实迁都洛邑后一开始的时候,天子给自己留的封地还是相当大的,起码比中原那些与天子同姓的姬姓小国要大得多。但是紧挨着的郑国吹响了第一支侵犯天子领地的号角,从刚开始的只割周国麦子,后来发展为针锋相对甚至爆发战争,郑庄公的手下甚至射伤周天子的手臂。这给诸侯列国开了一个特别不好的头,那就是让各国看到了王室的衰微,原来天子还可以这样欺负,更何况郑国还不是最厉害的那一个。
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循序渐进的,不会那么一蹴而就,当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霸主之后,不但没有过分的欺负周王室,反而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号。看似只是一个口号,甚至很多人认为这是一个阴谋论,其实齐桓公的尊王攘夷实行的是比较真诚且彻底的,不能与日后的所谓“挟天子以令诸侯”同日而语。因为齐桓公当时真的是尊重天子,对于那些常年不向天子上供的诸侯国进行讨伐,对于那些身处边疆被周边夷狄侵略的国家,齐桓公总是亲自领兵讨伐,恢复这些国家的安定。可以说,当时的几任周天子还是比较幸福的。
也正是因此,当齐桓公组织第一次诸侯大会盟的时候,甚至连周天子都派出了代表参加,这意味着春秋霸主这一称号得到了当时天子的承认,既表现出齐桓公当时的强大,又表现出了周天子的无奈。可想而知,假如你是当时的周天子,面对群雄逐鹿的春秋列国,你也是丝毫没有办法,但如果有一个诸侯特别强大,并且对你特别尊重,你当然也会支持他,也会希望能通过这种新的“霸主制度”来安定天下,这样起码能在毫无办法的情况下保住自己的荣华富贵。
但是到晋国的时候就不一样了,春秋的第二霸主是晋文公,由于当时本来就衰微的周王室内部发生了内乱,周襄王不得不流亡晋国寻求庇护,因此当晋文公模仿齐桓公举办大会盟的时候,周天子这时候正好就在晋国,晋文公干脆把天子都招来参加他的会盟仪式,这是史无前例的。此前齐桓公还起码给天子一些面子,现在晋文公干脆在自己的霸主就任仪式上,让周襄王来亲眼见证,这对参会的诸侯列国来说是相当震撼的。
哪怕是这样,周襄王与后来的天子境遇相比还算好的,因为起码晋文公只是在仪式上贬低了天子,但从生活条件上还是不错的。到了周景王的时候,王室的日常开销都不够了,不得不向同姓诸侯国们借钱度日,搞得债台高筑。那一年晋国派使者朝见周天子,景王问他:“你们晋国为什么好几年不向我纳贡了?”使者回答:“没有得到天子的任何封赏,凭什么给你纳贡呢?”景王气的让人把当年老祖宗们给各国封赏的典籍拿来,一五一十地读了一遍,“某年某月某日某王赏给晋国某物”,这个举动有点气急败坏的意思,这一典故后也形成了一个成语,就是数典忘祖。从一个侧面也能看出当时的周天子有多衰微和无奈。
哪怕就是这般弱小的天子直辖国度周国,依然还在继续分封和内讧。周考王的时候,仅剩的那点土地还分封给自己的弟弟周桓公,这样一来天子自己的领地就剩下洛邑这一座城了,连个郊区都没有。到周赧王的时候,天子已经基本在洛邑生活不下去了,于是他留下自己的胞弟靖公,自己带着对祖先宏图伟业的憧憬,回到了西周的龙兴之地镐京,希望在边陲能够重新有所发展。哪怕不能再控制列国,起码自己也能发展成一方有实力的“诸侯”吧。但这一切为时已晚,最西边的秦国已然发展强大,公元前256年秦灭掉了刚刚迁回西都的周国,周赧王当年也去世了。
留在洛邑的那个周靖公登基成为天子,七年后秦国又把他也给灭了,至此历时515年的东周彻底灭亡。或许这是冥冥之中注定的,当初武王纵横天下靠分封,结果他的后代也因分封而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从统治变依赖、从依赖变被欺压,直到被秦国覆灭,这个徒有虚名的周王室才得以彻底解脱。
相关文章